sina.com.cn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3月05日 14:09 南方网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不久前,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今年减税的可能性不大。 税务总局局长的讲话可以认为是对我国持续3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注释。积极财政政策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它主要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两个方面,可以概括成“增支减收”4个字。1998年以来,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我国已连续3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央已决定今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几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只“增支”而不“减税”。如增发国债、给公务员加薪、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等以增加政府支出,但在税收方面,从宏观整体税负看,不仅没有减税,反而是在超常增税,这反映在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的超常增长上。1997年以前,我国的税收弹性系数长期小于1,但1997年~1999年大幅度提高到1.98、1.89和1.88,平均为1.92。2000年我国税收收入完成12660亿元,税收增长率达22.8%,税收弹性系数剧增到2.85,由于税收增长率远超过GDP增长率,使宏观税率(税收收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考虑减税,布什新政府刺激经济的首选财政政策就是大幅度减税。为什么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减税?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不减税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首先,我国宏观税率近年虽逐年增长,但仍然偏低,导致减税空间不大。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反映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大小的宏观税率一直偏低。1995年是10%,近几年虽有较大增长,但目前也只达到14%,不仅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宏观税率偏低,意味着减税空间不大甚至已无空间。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企业负担过重和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其实质不是税负过重,而是税外的“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因此,减轻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重点不在于减税而在于治理“三乱”。 其次,我国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降低了减税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减税主要指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增加个人消费支出,刺激消费需求。减少企业所得税可以使企业收入增加,从而增加企业投资支出,刺激企业投资。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刺激总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所得税占税收的比重很大,减税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显著的。在我国则不然。我国目前税收主体是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其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占了税收收入的大约2/3,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占税收收入的11.38%和4%左右。所得税本来就不多,减少所得税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显然有限。尤其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企业投资和经营行为还没完全市场化,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减税信号反应迟钝,使减税的经济杠杆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企业扩大投资十分谨慎,这也在客观上削弱了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刺激作用。 再次,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减税很有可能会大量减少财政收入,影响积极财政政策实施。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90%来自税收收入,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增加政府支出,这需要国家拥有一定财力,而国家的财力离不开一定规模税收收入的支持。在国家财力主要依靠税收收入支持的情况下,减税有可能会大量减少财政收入,从而影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减税不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并非意味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完全舍弃税收杠杆的作用 有人问,不久前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门槛,这实质上就是减税,它是不是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答案是否定的。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减税,其目的是为了扩大需求,刺激经济。而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门槛虽然客观上也是减税,但它的目的在于根据我国经济生活的变化(物价显著上升、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等)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使税收政策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生活的实际,而不是为了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因此,不能把它混同积极财政政策。 虽然从总体上说,减税不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完全舍弃了税收杠杆的作用。近几年国家在局部项目上一直采取减税措施来刺激经济,如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企业投资抵免新增所得税40%,降低房地产有关税率等,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南方日报/林文俏)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