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1月20日 08:04 南方网
记者:海尔最近宣布了2000年的业绩是406亿元,我注意到你们使用了一个词叫“全球营业额”,这一新称谓刻意凸现了“国际化战略”的烙印。国际化也就意味着每个区域市场的本土化,以前大伙谈的都是外国人在中国怎么搞本土化,那么海尔是怎么操作的呢? 张瑞敏:本土化不是外国人的专利。2000年3月,我们在美国南卡州设立了自己的工厂,但设计中心放在了洛杉矶,而营销中心在纽约,这就是海尔美国本土化的一种模式,即通过当地融资、融智、融文化,成为本土化的美国名牌。2000年10月美国《TWICE》杂志对全美小型冰箱评比结果,海尔两款冰箱与GE等公司进入前五名。 记者:2000年海尔搞的最大一个工业园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合肥。富有意味的是,在海尔吞下安徽最大的电子企业并把它做大的时候,美国的家电主流厂商美泰克在合肥与海尔“同台竞技”,它正用市场的手段促成荣事达和美菱的合并。这样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大地上纵横驰骋大搞本土化的,除了外国巨无霸,还有中国本土的大公司———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一个不分内外的“统一市场”正浮出水面,那么,在南卡州投资与在合肥投资有什么不同呢? 张瑞敏:我感觉就是不可比。在美国投资,我在国内的经验统统放在一边,一考虑的话反而什么也不敢干也不会干了。我们一定要研究美国当地的文化,请当地的律师。本土化是相通的,即使在国内投资也存在本土化的问题,但具体到操作上每一个地方都是个案,比如我们在广东给工人说的话,到了武汉就根本用不上。 记者:从类似“激活休克鱼”等案例显示的那样,海尔购并常常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海尔企业文化也非常强势,美国《财富》杂志一篇封面文章详细描述过这种“海尔式的胜利”。您刚才却谈到在每一个地方都要有一个变通、一个妥协,两者是否矛盾? 张瑞敏:并不矛盾。在美国,你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别人认同你的文化,如果用压服式的方法,肯定不行,那就要找出两者共通的东西,这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美国人就是要突出个人价值,比如我们在美国工厂的布告栏上贴了很多激励员工的照片。如果在中国,贴上员工个人的照片他会很高兴,但在美国这还不够,要贴上他全家的照片。也并不都是顺着来,开始我们想,让美国人排队搞下班时的自我清查,也许是天方夜谭,但我们试着去做,发现并无不妥。重要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去做,你怎么做,他就认为这是海尔文化。 记者:在另一个工业园里,海尔将国外的供应商整合之后放在那里,在此之前,海尔砍掉了1000多家中国本土的供应商,为什么要这么做? 张瑞敏:原因在于国际化的进程等不了。我们出口每年翻番,那个工业园是我们的出口基地,所有出口产品必须达到国外要求的标准。这样对零部件要求很高,砍掉的那些供应商是因为他们达不到这个要求。 记者:在中国家电业,一些相当成功的企业采取了一种“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它完全自建配套厂,这种模式有什么好处? 张瑞敏:任何一种模式,只有合适与否,没有最好的一说。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比如长虹,在绵阳那个地方,不像沿海地区,它找那么多配套厂是不现实的,而且它的量又非常大,因此它自己投资自己建,既方便又快捷,在当时市场上有很大竞争力。现在情况不同了,国外很多大公司到中国来,加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这时候再搞自给自足就不太合适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大的变化,原来以松下为代表的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变成了横向一体化,是一种竞争框架的改变。因为大趋势是产品研发正趋于零生命周期,而决策也是零生命周期,与国际分供方合作,能够适应这一改变。 记者:去年以来,家电分销大户扩张的冲动很强,比如国美、三联等,有传媒认为海尔没有像别的家电企业那样“妥协”,而是拥有自己强大的分销网络。 张瑞敏:我们有两部分,一是借用的网络,一是自己的网络。自己的网络很重要的一点好处是,通过自己的终端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开发起着促进作用。我们在借用网络上走的量也非常大,但我想它们对个性化需求的理解不一定做得很到位,因为那样它的成本会很高,对差异化要求不高的客户可能通过他们那种渠道。(刘洲伟)《南方周末》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