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观点分析 >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新浪财经隆重推出网上证券栏目
精彩回放
- 中国证监会查处涉嫌操纵亿安科技股票案
- 特别推荐:三年内中国白酒业将遭受重大灾难
- 证券机构强力推荐2001年股市“十大牛股”
- 新车上市高潮迭起 今明两年还将推出哪些新车?
- 个人所得税征收有缺陷 不能全国一道杠
- 面对亏损传闻杨澜澄清 我骄傲我们才亏6300万
专题推荐
- 新浪财经周刊第10期
- 机票价格:涨还是不涨?
- 油价上涨何时休?


为什么还扩大内需 2001扩大内需扩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1月08日 18:41 人民网

  近几年我们积极扩大内需取得明显成效。今后我们还要把坚持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时势的发展赋予了扩大内需新的内容,那么——2001扩大内需扩什么?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软着陆”以后走向良性循环的进程出现了反复。出口下降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并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从1998年开始,中央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逐步取得了成效。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年经济运行出现了重要转机。在出口大幅度增长和投资、消费增幅回升的共同带动下,去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左右。更为重要的是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工业、农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近两年的下降已转为增长,通货紧缩趋势基本扭转。去年的经济形势是近几年最好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还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呢?

  一

  我国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极为广阔,不论从满足需要看,还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看,内需都是基本的、主要的;经济发展要立足于国内需求。

  这同我们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并不矛盾。进出口贸易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获得比较效益,从而更好地满足国内需要,并促进经济发展。何况在生产能力和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开动内需和外需两个发动机,比只开动一个发动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大。还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还很低,今后几十年经济、科技、教育以及其他各项事业都将有很大的发展,推进城市化,建设城乡各种基础设施,满足全国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会创造出巨大的国内需求。因此从长期看,我国内需总是不断扩大的。因此,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坚持扩大内需,实质上就是坚持发展。当然,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看,从短期宏观调控看,如果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那时也需要采取抑制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扭转总需求膨胀的状况。这同上述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方针,是从不同角度讲的,两者并不互相矛盾。

  为了巩固和发展去年以来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经济进一步走向良性循环,今年应当继续实行近几年行之有效的扩大内需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需求不振、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和支出,减税等,是市场经济国家通常的作法。1998年以来我国采取了类似措施:增发国债用于投资,增加公职人员工资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国家财政虽然为此付出了增加巨额债务的代价,但是成效是显著的:不仅用国债资金及其带动的配套资金,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加固长江堤防等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而且带动了需求回升、经济增长和效益改善,财政收入也随之显著增长。全国税收前年比上一年增收1568亿元,去年1至11月又比前年同期增收2146亿元,其中主要是同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回升有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等的增收。这再次证明,经济是财政的基础,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才能充裕。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增发国债、扩大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

  二

  1、从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今年国债投资保持去年的规模是必要的。

  主要是因为:(1)三年来国债投资项目总投资规模约2.4万亿元,到去年年底预计可完成近三分之二,除已建成的项目外,目前大部分在建项目正处在竣工收尾阶段,需要国债资金后续投入,并带动地方、部门、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投入,才能保证这些项目如期竣工投产,尽快发挥效益。(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进藏铁路等重大项目,也需要国债资金投入。过去的两年间财政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财政支出刚性很强,今年要确保的重点支出也增加较多,新增财政收入需用于经常性支出的增长;新增的建设性支出还要依靠国债投资。(3)从今年宏观经济形势看,国债投资力度也不宜减弱。撤了这把火,经济景气的正常温度还可能再次下降。从需求方面分析:今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前景依然看好,但增幅预计低于去年;我国去年出口强劲增长,基数显著上升,今年出口增幅将会下降,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比去年减弱。国内消费需求在去年增长基数较高的基础上,今年受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等因素的影响,也难有较大幅度增长。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比去年增长9.3%,增幅提高4.1个百分点,但这同去年1500亿元国债投资的带动是分不开的。如果今年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0%左右,那么国债投资保持与去年相同的规模,是完全必要的。今年国债资金除一部分用于西部开发项目外,大部分将用于在建国债投资项目。对国债资金一定要管好用好。要健全国债资金的拨付使用、工程质量监理等制度,加强重要项目的稽查和监管,防止挤占、挪用和贪污、浪费国债资金,对发生这类问题的责任者,要严厉查处。

  2、促进政府投资以外的社会投资的增长,是扩大全社会投资需求的重要方面。

  去年1至3季度,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7.5%,虽然比前年有所回升,但增幅不大。要逐步改变近几年政府投资主导推动投资增长的状况,形成今后国债投资停止后社会投资仍有力量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必须切实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社会投资增长。应尽快落实放宽非国有经济投资准入领域的政策,降低一些行业的进入门槛;取消限制社会投资的不合理规定;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进出口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还必须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金融系统应全面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消费的各项金融信贷措施,支持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合理要求。同时要加强监管,严格法纪,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三

  1、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

  由于1999年下半年国家采取了提高三条保障线标准和离退休费,增加公职人员工资,以及延长法定节假日等措施,去年以来居民消费需求明显回升,春节、五一、国庆外出旅游1.45亿人次,形成假日消费的亮点。但是,今年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仍比较多,主要是:(1)城镇居民对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制度改革形成的支出预期仍然较强,使即期消费欲望减弱,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长更受收入低和预期不好的限制。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对全国消费者消费意向所作的调查,只有26.8%的消费者选择将下半年增加的收入全部或大部用于消费;选择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储蓄的占60.7%;选择主要用于投资的占12.5%。(2)农民收入已连续几年增幅下降,去年因大旱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预计全年增长2.8%左右,增幅是1992年以来最低的,一些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比前年还有所减少。(3)去年消费恢复性增长,基数较高,也会影响今年消费需求的增幅。根据上述情况,今年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稳住消费需求回升的势头。

  2、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扩大消费需求最重要的是增加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即期收入,并改善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

  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消费是互动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可以增加对农产品的消费,促使农产品价格回升,农民收入增加;而农民收入增加,可以扩大投资和消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有利于城镇居民增加收入,扩大消费。如此,可以形成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收入与消费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今年应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力求在今年扭转农民收入增幅下降而负担又过重的状况,促进农民消费较快增长。在城镇,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费。各级财政要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证公职人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不应将发工资的钱挪作他用。(林兆木)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报道
积极财政政策是当前扩大内需最直接的手段 (2000/08/02 16:59)
扩大内需潜力何在? (2000/03/20 08:57)
大城市轨道交通: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 (2000/01/26 14:29)
扩大内需:中国今年推出五大举措 (2000/01/05 09:15)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聊天室全面升级 手机大奖等着你
专题:争议“处女情结”
标准美人:卡梅隆时尚写真组图
新浪招聘网站
新浪网有奖用户注册活动 手机天天送
中国男足不敌意甲拉齐奥队
手机栏目提供选购、评测个性化方案
孟京辉与他的《臭虫》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财经频道意见箱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