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棉花未绝毒大米又起 “一假再假”为何难打?

2000年12月17日 10:49  新华网 

  距尉氏县棉花掺假案曝光仅一周多,原阳县又卷入“有毒大米”事件,连续两起假货大案轰动全国,河南市场“一假再假”引人关注。

  专家们指出,制假造假久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市场秩序的维护,姑息纵容,地方保护,有的甚至把整顿市场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十分迫切。

  “假棉花、毒大米”--河南市场风波迭起

  11月26日,尉氏县棉花造假案被曝光,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

  在尉氏,非法的棉花收购加工点星罗棋布,仅白坛镇非法棉贩就达数十家。镇街上形成“家家搞棉花、街街是市场”的景观。棉贩们购入当地新棉后,加入废棉、化纤下脚料,再掺入滑石粉,让假棉变“白”。还有人往棉花里浇白糖水,待棉花变粘后再掺沙,让棉花又白又压秤。

  大桥乡个体业主武保民自办的棉花加工厂,一个多月收购棉花50吨,在棉花打包过程中,他们以4:1的比例掺假,然后销往湖北。个体业主韩俊杰,既无营业执照,又无棉花收购资格证,制售了50多吨假棉花。更有甚者,为了给非法棉花经营“保驾护航”,韩俊杰让其女婿付安生将一部桑塔纳轿车改装成警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2月初,广州市部分消费者食用了掺有矿物油的“有毒大米”,多人中毒,一查来源,又是出自河南。

  10月下旬,河南省有名的大米产区原阳县桥北乡马井村农民周进京和张全战,分别从山东鱼台购入两批共50余吨大米,加价转卖给同村的王斌。随后,王斌用印有东北大米字样的包装袋将大米换装后,转销广东。到目前,大米是在哪个环节被掺入工业用油的还有待确定,但“有毒大米”是经河南市场流出的。

  假棉花、毒大米,坑害了消费者,坑害了守法经营者,但受害更大的又是谁呢?连日来,记者在河南采访,发现干部、群众和专家对此无不痛心疾首。他们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信誉是宝贵的资源,少数造假售假者钻了空子,使整个河南商品、甚至河南人的形象一再蒙羞,代价沉重。

  近年来,河南人创出了“莲花味精”、“双汇火腿肠”、“新飞电器”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农业更有“中原粮仓、棉仓”之誉。这些骄人的成绩,却被“河南假货多”的印象弄得失去光芒。许多地方不愿和河南做生意,一些地方的商店甚至挂出了“本店没有河南货”的牌子。

  市场无序殃及地方经济

  谁违反了市场规律,破坏了诚信公平的交易原则,谁就会受到惩罚。

  几天前还是车水马龙的江北“金牌米市”,毒米事件曝光后,转眼间几成“死市”,大米的日交易量由原先400多吨陡降到几十吨。几天前一斤还能卖1.1元的好米,现在跌到七八毛都没人要。看着新米无人问津,众商户欲哭无泪。

  同样,因棉花加工而兴盛一时的尉氏县白坛镇和大桥乡,红火景象也一夜间烟消云散。各地客商对尉氏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的金字招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以前,尉氏棉价比周边地区高出一成,现在不掺假的好棉也没人要,尉氏棉纺织工业刚刚兴起就陷入困境。

  “毒米”事件发生后,原阳米市上下满腹委屈。米市管委会主任马建春说,造假哪儿都有,我们又不可能每包米都打开检查,“毒米”只是从原阳市场过了一下,损失却这么大,太冤了。

  真是“毒米事件”毁了原阳米市吗?许多客商反映,原阳米市是很兴旺,可秩序不好也由来已久。“毒米”事件发生后,新乡市打假办对米市127家门店进行了突击检查,当场查出掺油大米5吨,以次充好米80多吨,假秤100多台。

  一些商户说,原阳米市兴旺,全国许多地方的大米都运到这儿,打原阳米的牌子卖,有的在产地就换上了“原阳大米”字样的包装袋。为了把劣米扮“好看”,倒换包装,往米里掺油已成普遍现象。市场上的大米中,只有30%是原阳大米,就是近在咫尺的郑州人,想吃真正的原阳米,也很不容易。

  混乱的市场秩还影响到大米生产、加工等环节,使企业深受其害。当地的龙头公司--华兴米业公司副经理王继武说,近年来他们采用“公司+农户”的办法,在原阳等县建立了4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原黄”大米是经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以前,“原黄”米卖2元一斤还供不应求,现在降到1.8元一斤也卖不过假的“原阳大米”。华兴公司曾代表稻农多次上书政府,要求规范大米市场,可一直如石沉大海。

  产棉大县的棉纺工业开始兴旺,其“龙头”尉氏纺织公司是河南棉纺工业战线上的两面红旗之一。有好的资源,又有“龙头”公司,尉氏原本有充足的条件做大棉花产业,由于市场秩序混乱,造假盛行,影响了大好前程。

  近几年,“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一些地方领导纵容造假、阻挠打假的“挡箭牌”,可在全国性市场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地方保护造成的虚假繁荣好景不长,最终吃亏的还是地方。

  “一假再假”为何难打

  连续发生的假货案在河南省引起了极大震动,全省上下紧急动员,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假专项斗争;同时,一场意义更为深远的大讨论在地方媒体展开,诸如《谁来维护河南形象》、《信誉资源不能再糟蹋了》这类文章接连不断,河南人在反思,在猛醒。

  12月8日,河南省副省长张涛在部署“打假”工作时说,打假的根本目的是为发展,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要把维护市场秩序同优化产业结构联系起来,打假不会使我们经济停滞,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在原阳、尉氏两地采访时,听到一些县乡干部说“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认为这是少数人的行为,好比“天上掉石头”,只能自认倒霉,很少有人从市场秩序的高度来反思。一个优质棉花地县,一个大米金牌县,说起如何抓科技、如何闯市场、如何创品牌,许多地方干部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可唯独忘记了市场秩序的严肃性。

  河南经济学会会长杨承训分析说,当前许多地方对维护市场秩序重视不够,一是认为“市场一管就死”,市场秩序问题可通过市场竞争解决,政府最好少管;二是认为市场秩序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抓与不抓一个样。这两起假货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市场秩序出毛病,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多年发展经济的成果可能毁于一旦。

  为一时之小利,毁了长远发展之大计。曾经富甲一方的福建省云霄县的跌落让人沉思。

  这个县九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的制售假烟,由于当地一些干部对制假危害认识不清,制假活动在云霄县愈演愈烈。原本从事正当生产的私营业主,经不起制假暴利的诱惑,也纷纷参与制假,使这个县原有的糖果、印刷、烟草等一批支柱产业也都垮掉了。近两年,国家严厉打假烟,云霄经济一再跌落。

  还有十年前的温州鞋。1987年,上海南京路商场贴出“本店无温州鞋”的标语,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抵制温州假鞋的浪潮。7月18日,温州人在杭州市武林广场燃起一把大火,烧掉大批被称为“星期鞋”、“晨昏鞋”的劣质温州鞋。大火让温州人深切感受到整顿市场秩序的重要性,从此他们卧薪尝胆,通过质量兴市重振雄风。如今,温州鞋占全国市场份额已高达20%,还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温州人通过自创品牌和重建信誉,赢得了辉煌的市场成就。十多年过去了,为何许多地方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蹈覆辙呢?郑州大学苏彦新说得好,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前提,但如果不加控制,就会出现为追求暴利而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因而必须用法制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个人诚实信用原则,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

  当初一把大火烧醒了温州人,但愿河南这两起假货案能警醒更多的人!(林嵬 梁鹏)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梅西扳平巴萨1-1米兰 切尔西3-0
  • 娱乐赵忠祥谈高薪:看我工资单?央视非暴发户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房价上涨不能归于调控不力
  • 科技苹果发布iPad Air及视网膜屏iPad mini
  • 博客彪悍!成都女汉子半夜和男友打架(图)
  • 读书忘年之恋:李宗仁娶少妻婚后甜蜜(图)
  • 教育萌汉子千元打造最潮男生宿舍 国考报名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
  • 苏鑫:诺奖得主咋看中国房地产泡沫
  • 徐斌:未来你希望孩子移民哪个国家
  • 叶檀:房价上涨到令人绝望
  • 李迅雷:中国稳增长无助化解金融风险
  • 黄祖斌:中国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