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 你的整合能力究竟有多强?

2000年12月14日 13:58  中国经营报 微博

  今年以来,青岛啤酒[微博]集团南征北战,先后收购了全国各地的8家啤酒厂,在规模极度扩张的同时,也让人担忧他们的消化能力

  本报记者郭洪在青岛啤酒完成了对上海嘉士伯和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的收购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场并购大战将会告一段落,毕竟仅消化吸收这些已经到手的“猎物”,就需要它付出许多精力和时间。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1月份又从重庆传来消息,青岛啤酒集团在西南的首家生产企业——青岛啤酒(重庆)公司正式挂牌。这样,青岛啤酒集团仅在2000年就在全国各地连续收购了8家啤酒企业,使自己的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约占全国啤酒市场的8%。

  至此,青岛啤酒的收购战才总算偃旗息鼓。青啤集团总经理彭作义将此前这种连续的并购行为形象的比喻为新一轮的“跑马圈地”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关键之处不是并购本身,而是并购速度。现在,“地”已“圈”完,青啤要慢慢对它们进行消化吸收。

  然而,对青啤而言,消化比圈地更难。

  并非是杞人忧天

  在我国500多家啤酒企业中,青岛啤酒于1993年率先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在沪市成功发行了A股。并且在香港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公司发行了H股。两地上市,青岛啤酒共募集资金16亿元。但这笔钱在1998年已基本用完。之后的几年时光,青岛啤酒因为业绩不达标,无法从资本市场上募得一分钱。因此,对青啤来说,资金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今年以来,青岛啤酒收购8家啤酒企业共耗资约4亿元。而且,收购过来后,企业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方能扩大生产规模、打开市场销路。据青啤公司董事会秘书处的张瑞祥介绍,公司收购企业及后续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大约3个亿的自有资金;二是每年的折旧费用;三是银行贷款。在这三项资金来源中,青啤所能得到的数目最大的就是银行贷款,高达23.94亿元,每年的利息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目前,在深沪两地上市的啤酒生产企业共有5家,即燕京啤酒重庆啤酒、拉萨啤酒、兰州黄河和青岛啤酒。论产量,青啤在去年就从燕啤手中夺回了“啤老大”的称号,但是,论利润,青啤就与其“啤老大”的称号显得极不相称。以5家上市公司公布的每股收益为例,燕啤0.53元/股,拉啤为0.43元/股,兰州黄河为0.33元/股,重啤为0.24元/股,青啤为0.1元/股,竟列5家啤酒类上市公司之尾。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对所兼并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整顿及兼并企业出现亏损,公司为扩大销量在市场营销方面增加投入等。青岛啤酒目前已拥有近40个生产基地、30多个品牌,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管理这些企业本身就是一件费力而又成本高昂的事。这也许就是青啤在获得收购企业欢喜之后,不得不为之付出的巨额代价。

  如果我们将青岛啤酒与燕京啤酒就一些数据进行对比,则更能说明问题。资产负债率,青啤为56.5%,燕啤为5.7%;长期负债,青啤为2.49亿元,燕啤为1.04亿元;流动负债,青啤为23.94亿元,燕啤为160万元。

  青啤的消化能力有多强

  对所收购的近40家企业逐个进行消化,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首先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将这40家企业纳入青啤集团的管理体系,真正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机制。按照青啤的管理模式,是总部垂直管理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又管理3-5个生产企业。在一个省份,青啤一般要收购至少3个以上的企业,等到条件成熟后,就组建事业部。因为一个小啤酒企业单兵作战处于地方品牌的包围之中,是很难发展壮大的。目前,青啤已经拥有了4个事业部,管辖的企业有20多家。而青啤收购的企业遍布全国10几个省份,总数近40家,这预示着青啤至少还要成立6个事业部,才能将所有的企业纳入自己的管理模式中。

  在当今的世界管理发展方向中,有一种强烈的使企业组织扁平化的趋势,就是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管理成本。反观青啤,在总部与生产企业之间竟然设置了如此多的事业部,由此而来的管理成本只能越来越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青啤的成本一直高于国内同行。仅与燕京啤酒相比,就能说明问题。去年燕京啤酒的净利润为2.91亿元,而青啤仅为0.89亿元。

  再者,企业进行收购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而从青啤的实践看,这种1+1大于2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其所收购的企业仍处于单兵作战的局面,仍然用着原来的品牌,原来的生产线,原来的销售区域,只不过是瓶子里面的酒变了。从规模上看,青岛啤酒的年产量今年可达180万吨,然而这是40家啤酒厂,30多个品牌简单相加的结果。青岛啤酒的单一生产厂最大的生产规模为40万吨,远不及燕京啤酒的单一生产厂80万吨的规模。

  在世界各国的大型企业中,很难找到一家像青岛啤酒这样的生产厂家多(40个),品牌杂(30个),而生产规模又极小(青啤180万吨,国外大企业为千万吨)的企业。也就是说,平均下来,青岛啤酒集团40家企业的生产能力每家仅为4.5万吨。

  然而,比管理和规模及品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青岛啤酒集团如何将近40家企业的不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融合起来。价值观不同是导致世界上大多数企业并购失败的首要原因。尽管青岛啤酒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其中也不乏老国企的种种弊端,如产权不清晰,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现代管理人才。而它所收购的企业,则五花八门,有国企,外企,合资企业,集体企业,他们各有各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虽然青岛啤酒现在用资本这条纽带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但“资本不是万能的”,在人们的价值观面前,资本有时是很脆弱的。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梅西扳平巴萨1-1米兰 切尔西3-0
  • 娱乐赵忠祥谈高薪:看我工资单?央视非暴发户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房价上涨不能归于调控不力
  • 科技苹果发布iPad Air及视网膜屏iPad mini
  • 博客彪悍!成都女汉子半夜和男友打架(图)
  • 读书忘年之恋:李宗仁娶少妻婚后甜蜜(图)
  • 教育萌汉子千元打造最潮男生宿舍 国考报名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
  • 苏鑫:诺奖得主咋看中国房地产泡沫
  • 徐斌:未来你希望孩子移民哪个国家
  • 叶檀:房价上涨到令人绝望
  • 李迅雷:中国稳增长无助化解金融风险
  • 黄祖斌:中国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