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模式”与血泪工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 11:26 《商务周刊》杂志 | |||||||||
这的确是一间现代化工厂。 正泰的生产车间十分整洁,每个车间中都放着几盆花,厕所的墙砖和地砖被专门的清洁工擦洗得十分明亮,自动出水的水龙头旁还有洗手液和面巾纸。 车间的墙上都挂有“追求卓越 制造精品”、“清洁生产 优化环境”等标语。正泰
“中国的工厂管理已经成熟化,”袁钢明对记者说,虽然注重成本,但中国企业在人员管理上并未走上极端,相反,在大多数工厂中,各层的管理者都非常注意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这一点做得比日本、美国还要好”。 但无论怎样,员工们从事的确实是高强度、枯燥的工作。只要站在生产线上某个女孩的背后连续盯上几分钟,就会觉得有些眼花——她们的动作实在是太快了。 正泰的一位管理人员对记者说,按目前的生产量来计算,每个员工每天需要做7万多次操作,平均每秒钟两次。她们积年累月的重复着几个简单的动作,熟练的用条件反射而不是大脑在工作。 车间中一位20岁的湖北女孩子告诉记者,她两年前从老家来到正泰,现在每个月寄回家去的几百块钱正供着弟弟上中学,几个小老乡也随后闻讯而来。她们都对每月1000多元的月薪十分满意,一些老乡在某些环境极其恶劣的工厂中做着同样繁重的工作,却只能拿到几百元的月薪。 但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哈晓斯指出,这种“高薪”是以加班为前提的。“目前工厂中普遍采用计件工资,工人的工作时间远远超出正常。”哈晓斯说,“如果考虑到加班时间,工人的实际工资并不高。”他说。 但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这也正是我国的国情。很多三农问题专家也指出,相对国家的发展,有大量的农民需要在制造业中找到新的工作机会,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这才是农民问题真正的解决。 虽然“人机生产模式”对比自动化生产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但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夏小林认为:“人机模式的雏形中必然隐藏有更深层的劳资隐患。” 传统工厂中学徒进厂要跟师傅学习一年甚至几年时间,这个时间现在被大大缩短了。“新员工进厂后我会指定一个老员工来帮助他掌握岗位技术,一般经过半个月的技术学习,新的员工就可以正式上岗了。”彭静文对记者说。而在一些工艺更加简单的工厂,根本不需要培训,只需在现场观察半天就可以完全掌握技术。 夏小林指出,正是由于分工细化而导致的工艺简化,对工人的技术性、专业性要求降低,“虽然从生产技术上来看,是一种进步,但也使得工人处于无差异化供给的处境,而降低了与资本家的谈判能力。”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通过欧洲传统制针工匠与英国工场手工业的规模生产的对比,指出了工业分工细化对工人的异化和对劳资关系产生的影响。在《资本论》第十二卷中,马克思这样描述传统的制针方法:“每个这样的手工业者(可能带一两个帮工)都制造整个商品,因而顺序地完成制造这一商品所需要的各种操作。”但在“工场手工业”中,则是“由局部工人组成的总体工人,用他的许多握有工具的手的一部分拉针条,同时用另一些手和工具把针条拉直、切断、磨尖等等。”这种细分导致制针过程由一个制针匠依次完成20种操作,变成20个制针匠同时工作,每人只从事一种操作,这20种操作根据经验又进一步划分、孤立,独立化为各个工人的专门职能。 马克思指出,分工的细化使得劳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分工是以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使局部工人绝对服从资本”,由于工种简单化,很多人都能干,劳动力供给就相对显得过剩。 虽然如此,但正如自动化同样会带来失业问题,罗仲伟认为:“这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过程,没有发展的时候,肯定不会有这种问题。”他强调,最重要的是尽快缩短这个过程。 《商务周刊》系列报道: 人机模式:创新还是返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