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分析 > 正文
 
高培勇:财政政策陷入两难选择 变通是上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2日 14:45 南方日报

  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紧缩的货币政策已层层加码、步步实施,并已在5月份开始逐渐见效。但作为两大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财政政策,在局外人看来似乎已“无所作为”。事实上怎样呢?昨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在广东财政论坛上坦承,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选择确实已陷入两难境地,但纵观整个经济形势以及当前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延续并变通实施了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才是最好的办法。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国债余额已达26267亿元

  从1998年开始至2003年,我国实施的是“积极财政政策”。高培勇说,这6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增债+扩支”。在积极财政政策下,6年来我国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重点工程快速上马,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据统计分析,每年靠积极财政政策而拉动的经济增长率约有2个百分点。

  然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付出了不菲的成本。高培勇称,在这6年时间里,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付出的成本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使建设国债累计发行额达到了8000亿元;二是特别国债发行额达到了2700亿元;三是国债余额从1997年的5928.8亿元扩大到2003年底的26267亿元;四是债务负担率从1997年的7.93%增长至2003年底的25.8%。

  财政政策选择处于两难境地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目的就在于遏制行业经济过热或局部地区经济过热。从去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各种货币调控手段,限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规模,并且连续三次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紧缩调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然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即优化经济结构的财政政策,应该采取何种手段呢?是继续实施与当前货币政策相矛盾的积极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采取与货币政策相一致的紧缩政策,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高培勇分析,如果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那么这6年来积压下来的大量重点工程的建设资金在商业银行资金投放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很可能一下子成为烂尾工程;另外,每年支撑GDP增长的2个百分点也无从谈起,下岗再就业的问题也将难以解决。另外,如果抛开积极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的资金难以为继。选择积极财政政策,其情况又将如何呢?高培勇称,如果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继续扩大发行国债规模,财政赤字继续扩大,更为严重的是给经济增长造成依赖性并且使经济结构调整难以得到优化的空间。

  两难之悟是“延续+变通”

  高培勇透露,国家财政部于今年前5个月确实处于两难的境地。但今年5月27日之后,国家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的发言已让人看到了财政政策的“明朗”化,他在公开场合发言时承认,当前中国财政政策面临巨大压力。同时所出台的措施是过去没有的——“延续加变通”,由过去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为中性。

  在高培勇看来,财政政策两难选择“之悟”的结果就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逐步降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适时调整财政资金投向。其核心思路可概括为五条:一是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下的高成本、低效益的实践,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再也不能任其继续下去;二是经济增长离不开财政资金扩支的依赖,但又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要选择“渐退”的办法;三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理念下仍然需要一定规模的国债;四是执行“安全+稳妥+瞻前顾后”的政策;五是继续推行经济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他说,执行这样的财政政策,便不违背今年我国的财税工作四大原则:做大一个蛋糕——转变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盘活两大存量——长期建设国债加粮食风险基金;推进三项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以及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四项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险体系、教育体制、公共卫生体制。

   本报记者 朱桂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财政政策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六方会谈
大学生非法传销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