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与信用制度和债信文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3日 18:03 中评网 | |||||||||
张曙光 投融资问题是企业经营中一个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企业经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融资决策的正确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在企业理论“三中心”说中,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仅仅是企业的一部分职能,而投资中心才是完整企业的基本标志。
投融资问题其所以如此重要,是由于它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的决策,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的体质和体能,关系到各该企业能否健康和长寿。因而,投融资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投融资的成功是最重要的成功。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没有一家企业由于投融资的失败而成功的。 人们其所以把投融资问题放在一起讨论,是由于融资是投资的前提和条件,投资是融资的目的和归宿。不用于投资的融资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其本身就是一个浪费。 我们一般所讲的企业融资,是指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筹资行为。因而,企业融资与金融市场、金融体制和债信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企业融资与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前,我国有工厂而无企业,有银行而无金融市场,虽然发生有企业向银行的借贷行为,但由于企业是国有企业,银行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国有银行,这种借贷行为很难说成是一种市场融资行为。一般来说,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企业融资也包括在货币市场融资或者间接融资和在资本市场融资或者直接融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发展了货币市场,而且开放了资本市场,也就发生了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行为。然而,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而企业的融资行为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和扭曲。 一是金融市场发展严重失衡。一般来说,货币市场的发展通常会先于资本市场,至少二者应当同步,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相对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货币市场却滞后了。而在我国企业发展的资金供应和来源中,绝大部分仍然来自银行,来自资本市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比如,2000年我国企业从境内外股票市场中筹得资金为2103亿元,商业汇票累计发生额为6740亿元,而新增贷款(余额)则高达1334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拆借市场、债券市场、贴现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虽然发展较早,但限制较多,发展缓慢,成为金融市场中的瓶颈。特别是企业债券的发行和流通基本上处于禁止状态,不仅没有扩大和发展,反而出现萎缩。这就使得企业的融资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人们都把目光投向股市,股市波动不仅成为媒体炒作的热点,而且成为最高当局关注的中心。由此引发出一系列不正常现象,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发展的失衡。因此,发展企业融资首先要全面发展金融市场,既要关注股票市场,也要重视货币市场。 二是利率市场化严重滞后。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金融市场的主要机制,而目前的利率由央行实际上是政府直接控制,因为,除了拆借市场利率在央行的参与下由交易双方决定以外,其他利率,如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准备金利率,均由最高当局审定,央行的独立性本身就没有落实。没有利率的市场化,金融市场不可能健康发展和有效运作,企业融资也无法做出恰当的选择。其实,现在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最好的时机。国内利率很低,通货膨胀率不高,国际上也在纷纷降息,资本外流的压力在减少,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不大。 三是市场主体行为严重扭曲。在货币市场上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在资本市场上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再加上市场价格信号失真,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也存在着很大的扭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发生的种种违规操作丑闻就是证明。相对于实物产品价格,由于资产价格过高,再加上市场环境恶劣,资金从实质经济领域大量流出,进入股市,一方面增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造成股市泡沫膨胀,使企业融资的风险增大。目前的股市回落整理表面上看与监管当局的操作有关,实际上也是有其必然性。从长期来看,对股市的健康发展有利,对企业的融资也是有利的。 其次,企业融资与信用制度。企业融资是一种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其发展有赖于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般而言,有两种信用:一是政府信用,二是民间信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几乎控制和支配了全部经济资源和经济运行,只要有政府信用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直接控制和分配的经济资源在减少,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仅有政府信用就不行了。这时,不仅要有强大的政府信用,而且要有发达的民间信用。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按住民间信用不让发展,另一方面又在糟蹋政府信用。因此,我国的信用制度不仅是一种一条腿的信用,而且是一种不讲信用的信用制度。这集中体现在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的隐含担保上。因为,隐含担保是政府信用的滥用,从政府隐含担保中产生的是无信用。于是,不仅发生了金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既高息揽存,又低息争贷,而且产生了各种扭曲行为,银行可以不问资质债信放贷,企业可以不管自己的还款能力借钱,股市投资也完全背离公司业绩。其实,债转股就是政府隐含担保的最好例证,其结果是国企三年解困的成本大于收益,债转股以后负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最严重的是破坏了经济运行的信用基础。 再次,企业融资与债信文化。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信用制度的建立既能促进债信文化的形成,反过来,债信文化的形成又是金融市场和信用制度有效运作的保证。所谓债信文化就是一种自由交易、借债还钱、损害赔偿的信念和传统。这种信念和传统不只是在乡土社会的狭小范围和熟人之间存在,而且是在全国范围和全球范围以及陌生人之间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是一个缺少债信文化的国度。尽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也有人无信义,无以立足;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以及仁、义、礼、智、信之类的箴言,但这充其量只存在于乡土社区和乡亲熟人之间。因而,中国人往往在乡土社会是君子,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小人。如果说在传统文化中,还存有债信文化的某些要素,那么,建国后几十年的折腾,连传统中那一点点信用也丢掉了。于是,形成了一些与债信文化相悖的信念和传统,出现了很多非理性的行为,如,借债不还,欠钱有利、有理,债权人怕债务人;杀熟;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及贪污腐败等等。这样一来,信用成为当前最稀缺的东西,我们的社会几乎成为一种债信文化的沙漠。这种情况的形成与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有很大关系。须知,不讲信用的博弈是一个零和博弈,不可能增进社会的财富。目前,有些地方开始着手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这是一件好事,但关键仍然是政府要尊重产权,保护产权;重视信用,维护信用,进而在全社会确立诚实守信的理念和传统。与此同时,企业家也应成为促进信用制度建立和债信文化形成的中坚力量,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应当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债信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企业融资和企业家成长的地壤。 总之,将以上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企业融资,建立信用制度,培育债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