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分析 > 张曙光 > 正文
 
《天则年鉴》2001:求同存异与存同求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3日 17:48 中评网

  张曙光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君子合而不同”一说源远流长,为历代学人视为最高的学术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熟谙其中奥秘,言传身教,深体力行。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对上个世纪以来的学风提出过六点要求,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其中,存同求异是一个重要内容。他说,“一、应根据历史实情;二、求其异,不重在指其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同;三,自大处看,不专从小处看;四、从汇通处看,不专从个别处看;五、看得远,不可专从一横切面只看眼前;六、不可专寻短处,应多从长处着眼”。这也是钱穆先生遵循和倡导的研究方法和治学纲领。

  良好的学术传统也为老一代经济学家实践和发扬。数年前,于光远曾经讲过他与孙冶方的一段轶闻趣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最好的例证。今天重新提及,令人敬佩,催人奋进,值得后辈学人牢牢记取。

  在一系列学术观点上,于、孙二老存在着不少分歧,两人生前曾经有过多次争论,直到孙老患病住院,生命垂危之际,于老前去探视,孙老仍然念念不忘,许诺病痊愈后再来讨论,并重申了“学术研究要存同求异而不是求同存异”的思想。

  由于性格、偏好、人生阅历、生存环境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和事物,人们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日常生活和学术活动中,由于目的、性质的差别,对此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作法。

  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人们的目的是为了合作共事。如果发生意见分歧,理性的人们往往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搁置争议,寻求一致,继续合作;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则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寻求新的合作伙伴。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至理名言。否则,如果既不能搁置争议,又不能各行其是,而硬要凑在一起,往往是争论不休,一事无成;长此下去,一旦丧失理性,为情绪所左右,更会固执已见,以偏概全,发生冲突,伤及感情,必然把事情搞得更糟。可见,求同存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种基本的和理性的行为方式。

  其所以如昆,就在于求同存异是寻求和达到妥协和合作的基本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前进,为了做事,否则,不是陷入无谓之争,就是不欢而散,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求同存异是一种积极的和进取的态度。当然,求同存异不是稀里糊涂,真假不分,是非不辨,而是在一些是非和真伪还难以辨别清楚的情况下,先弄清同在何处,异在何方,进而将分歧存而不论,或者让时间和实践来解决,或者留待以后再来讨论,先就共同之处达成凉解和共识,作为合作的基础。这样,大家才能坐在一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意向和共同的行为。

  然而,学术研究是探寻未知领域的一种活动和过程,共同的认识通常表示已知的东西,即使将来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已知的东西仍然是未知的,但在目前没有异议的情况下,人们就会以假当真,视误为正,既不会把它作为探索的对象,也没有进一步探求的动力。只有存在岐见,人们才会产生怀疑,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哪个是正,哪个是误,才有探求的必要和可能,也有探索的动力和激励。因此,如果说在日常生活中,存异是为了求同,存异是求同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那么,在学术研究中,情况则恰恰相反,存同是为了求异,存同是求异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人们只能在求异中不断学习,不可能在存同中共同前进;只能在求异中获取和积累知识,不可能在存同中发现和认识事物。因而,学术辩论就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学术辩论是科学发展和理论进步的必由之路,其道理也在这里。可见,存同求异是学术研究的共同规律和正直学者的行为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存同求异呢?笔者只想简单提及几点,以求共勉。

  首先,要屏蔽一切功利和人情的考虑,确立服从真理,为真理而求索的人生态度。

  其次,要排除静态的辩护方法,采取理性和批判的态度和作法,从发现错误中学习。

  再次,对持异议者既要尊重,又要理解,要真诚和平等相待,与之交流、商讨和切磋。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