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分析 > 林毅夫 > 正文
 
我对人民币贬值的看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 18:57 《WTO经济导刊》

  林毅夫

  一月三日出版的《亚洲周刊》封面专题,报道我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系列活动纪念讲座上,发表题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对策》的演讲时,谈到“以人民币贬值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以改善大陆持续不断的经济紧缩“,并认为“人民币贬值似乎是势在必行“。但这一报道没有全面准确反映我的观点。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由于中国大陆的通货紧缩已经持续了两年,除了贬值之外,各种通常可以用来刺激需求的手段,有关部门都已经采用了,但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近来,有些国内学者和国外来访专家建议以贬值来治理通缩,因此,当被问及人民币是否会贬值时,我认为通货紧缩如果继续恶化,政府以贬值做为治理通货紧缩政策的可能性将会增加,但我个人一向反对这种主张。

  首先,外贸出口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但中国的出口以来料加工为主,出口总值中有一半必须抵扣进口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价值,因此,即使贬值能使外贸出口增加10%,对总需求的增加也只有GDP的1%左右。但中国目前的通缩的原因是各个产业部门生产能力过剩30%甚至更多。因此,贬值即使对出口有刺激作用,也将如已经采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收入政策一样无补于事。而且,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如纺织品,在欧美市场有出口配额的限制,贬值对出口的刺激作用不如预期的高。再者,外贸出口的增长率在1998、1999年急剧下降,是对东亚地区出口萎缩所致;而对东亚地区出口的减少,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该地区国民收入锐减、消费需求下降引起。如果人民币贬值太少,对出口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如果贬值太大,可能引发东亚地区新一轮的竞争性贬值,既抵销了人民币贬值对欧、美、日等地出口的刺激作用,又可能延缓了东亚地区的复苏,而使对东亚的出口难于恢复到往日的水平。

  人民币贬值与否,不仅应该考虑对出口的影响,而且还应该将其他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计算在内。中国的外债水平已达1400亿美元左右,人民币贬值将增加还本付息的负担。人民币一贬值,也有可能影响一般人对香港货币当局维持联系汇率能力的信心,而使香港刚刚恢复生机的金融市场再蒙阴影。人民币贬值如果引发东亚地区的竞争性贬值,延缓了东亚地区的复苏,将使中国政府在过去两年中,由于维持人民币不贬值而取得的国际信誉付之一炬。所以,人民币贬值对中国来说将是得不偿失。

  我在《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对策》的演讲中,指出当前的通货紧缩是由于1991到1995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投资冒进,生产能力在这五年增长了将近3倍,但消费才增加50%。因此,中国经济在“八五计划“完成以后,突然从过去的短缺变为过剩。目前,各个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普遍存在30%甚至更多的过剩。在生产能力出现普遍严重过剩时,经济容易出现恶性循环。因为,在此情况下,一般企业将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整个社会的投资需求必然下降;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利润下降或亏损,职工将面临企业破产和失业的危险,导致职工的永久性收入预期下降,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也跟著下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双下降,将使生产能力的过剩更为严重。

  一般经济学教科书上所讲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收入政策和汇率政策在出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引起的通货紧缩时将失去效用。因为,只有在国民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大致相等,社会总需求或总供给只要发生一、两个百分点的变化,供需的平衡就会从天平的一侧倾斜到另一侧时,使用这些政策才会发生显著作用。但是,在各个行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30%甚至更多的严重情况下,这些政策不管是单独使用或是下猛药同时使用,都达不到把天平从过剩的一端抬起的作用。要解决生产力严重过剩所引起的通货紧缩必须另辟蹊径,创造一个足够大的需求来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经济才有望恢复到正常的增长。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村,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因此在上述的那次讲演中,我提出“新农村运动”的构想,建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加快农村地区和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有限的财政支出必须用在能够四两拨千斤的地方,才能有效启动市场。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