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则”现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 13:54 中评网 | |||||||||
汪丁丁 天则所理事 曾任天则学术委员会主席 我们通常所见的“现象”,在汉语里,都是作为名词的现象。如果现象A具有了显著意义,在英语里,“现象”就被用来修饰A,而这时候它的直译就难以晓畅:“A很现象”。所以,把“现象”的形容词引入汉语,我倾向于用名词化的“A现象”来表明现象A具有了重大意义,当然,这一指称在有多个现象并且现象已经被字母编码时就会引发意义的混乱。不
天则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居然已经存在了十年,真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 对于如此丰富的天则现象,我不敢用任何概括性文字来总结它的成果或经验。同样,天则的每一位主要成员关于天则现象的每一种概括性文字,其实,都只是从特定角度对天则的体验,都不足以表达天则现象。惟其如此,我必须首先感叹作为“现象”的天则。然后才叙述我自己的天则体验。 在我的天则体验里,天则首先是几位天则同仁的作品,因此它如同任何一件作品那样,带着作者的风格。但是不同于通常独力完成的艺术作品,天则的性情是由它的一群作者塑造出来的,所以格外复杂,格外迷人,格外地“现象”。 天则的复杂性格,如果放在常人身上,就会发生一种叫做“多重人格”的心理疾病。概言之,天则有三重性格:(1)广结缘。学术从官府跑到民间,结果之一就是学术成为天下公器。天则或许不是国内第一家民间学术机构,但肯定是维系了国内外最多民间学术资源的机构;(2)干实事。天则同仁里面有几位是很刻苦务实的,所以才有了数以百次计的“双周报告”,以及“天则案例”和“宏观中国”这样费力耗神的长系列研究;(3)尚悟性。天则同仁里面还有几位,是悟性极高的。受了他们的影响,与通常所谓“学术”相比,天则的问学方式似乎不很严谨,甚至有失于严谨。参与并鼓励这类学问的天则同仁,我觉得,其主要理由在于“开启悟性”,而不在于“弘扬理性”。 读者稍事琢磨便可悟出上列三重性格之间,依场景的不同而可能发生的种种冲突。例如,要干实事,就总要募集资金,于是在某一时期会因各资助方的影响力在天则内部运作中失去均衡而损害了“广结缘”的原则。又例如,以“悟性”为导向的询问,在根本上不同于以“理性”为导向的询问。前者看重的,是对事物整体的把握。后者则首先要求事物的分析。问学,过分追求开启悟性,难免妨碍了学问的规范性,招来学院派学者的批评。另一方面,靠了对事物整体性的把握,不同于学院派的许多学者,天则的学者们从来没有丧失对历史大方向的判断力。 以上的概括,在一千字左右的篇幅里,大约是我体验中的“天则现象”最初的描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