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在全国的“龙头”地位,是无可取代的。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至1978年,上海市以约占全国1%的人口,提供了占全国1/6的财政收入和1/10的工业产值。“九五”期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在8%左右,上海则连续9年达到两位数。2000年,全国完成税收总额12660亿元,上海实现的全市口径财政收入为1752亿元,其中上缴中央财政部分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10。正因如此,人们对其私营经济的发展期望甚高。
然而,上海去年GDP中私营经济仅占6.1%的数据让人不解。这个比例,且不说与广东、浙江、福建比了,就是与山东、辽宁和北京比也偏低。这是为什么?
企业:悄悄干,不张扬
私营经济在上海真的发展不起来吗?对此,有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上海是传统国有经济的“大本营”,又是近年来引进外资的“大户”。比起那775家撑起六大支柱产业的大型国企,比起那279家进驻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来说,私营企业确实上不了“台面”。实力弱、规模小、发展慢,似乎是上海私营经济的必然。也有专家进一步指出,上海人错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原始积累”机会,且上海私企注册费用较高(生产制造类企业为50万元),银行贷款又非常难,上海人因此对创办私企显得有心无力。
然而,另一种看法与此大有差别。上海市私营经济研究会与上海市计委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上海私营经济所占比重在20%以上。一位参与调查的学者甚至认为实际上达到了40%。市政府某部门的一位官员则提醒记者说,了解上海私营经济的情况,不能仅看公开发表的统计数字。他认为,上海的私营经济普遍存在“戴红帽子”、异地注册等现象。
为什么上海的私营经济羞答答地不愿张扬呢?
政府:重实践,勤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浦东开发为标志,上海的十年巨变由此拉开序幕。这期间,上海采用“政府牵头,领导挂帅”的基本方式,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自筹1.4万亿资金加速城市改造,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解决国企改革和数百万职工下岗再就业……上海市政府的领导、管理能力众所周知。
不过,上海市的政府部门似乎较少就私营经济发展评头论足。他们是在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来对私营经济发展作引导、扶持、监督和管理的。
上海有特色的策略方式,首先可以用“外冷内热”来形容。据知,市政府多次开会强调,对外地来沪投资的私企一定要服务到位,“像对待外资企业那样”。对本地的私企投资者在注册、审批等方面给予充分便利。从广东到上海投资的“红子鸡”老板陈中良说,上海市领导多次以自费就餐的方式“私访”,了解询问企业的经营情况。他认为,这同样是支持私企的表态。
“上冷下热”是又一特色。上海私企人士普遍认为,区县一级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更为具体。卢湾区政府的一位官员说,上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明确规定,500万美元以下的引进外资审批权、建设权以及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审批权都下放到区县一级政府。像私企发展的规划,市里的决策主要是通过区县政府来贯彻的。上海市计委的主管官员指出,市政府决定大政方针,区县负责实施操作,这种决策权与执行权的适度分离,符合上海这一特大规模城市“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当然,与其说“外冷内热”、“上冷下热”,还不如说上海在决策过程中善于“淡化”矛盾。上海的策略特点是不喊口号,“不起哄,不争论,重实践,勤总结”。当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是否成熟,贸然提出国有经济退出一切竞争领域,私营经济“大干快上”时,上海人没有盲目跟风;当一些人质疑“私营经济是否发展太快”时,上海人也不动声色。
上海市的领导曾有一个关于“探索性、地域性、时间性”的精彩表述。所谓“探索性”,即改革措施既需要有不断突破禁区的勇气,又需要有不断纠正完善的思想准备;所谓“地域性”,即上海的改革思路要适应上海的实际情况;所谓“时间性”,即一项改革策略的提出与实施,要考虑条件是否成熟。这其中,关于“时间性”的特点尤其能够反映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上海,有些做法非常精明。1999年底,上海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措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海外资没有什么小企业,国有小企业也基本完成改制,这些政策的取向很清楚。
大发展期待新经验
除去历史的、文化的和人的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上海目前的大环境也为私营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首先,上海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法治环境,行政管理制度健全。许多人都反映上海的工商、税务等部门管得严,但那些正规的、守法经营的私企欢迎这种严。他们说,不怕严,就怕没规矩。东方希望集团的刘永行说,逢年过节时,该集团在一些地方的企业总会收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收费、罚款通知,“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事”。但在上海就没有这种事,政府管得严,官员也没人乱来。
其次,上海特殊的“窗口”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吸引外资和海外先进技术等方面有便利。这正是私企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对其他地方有实力的私企来说,借助上海这个通往国际市场的通道,有利于自身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再次,上海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改革,为私企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前提。上海明确表示,对微观经济领域不再干预,放手让企业去干。同时,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主张所有制多元化。据统计,在上海已完成改制的中小国企和集体企业中,私企受让的户数最多,成交比重约占1/3。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上海提出的鼓励私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都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有资料表明,上海已有近万家高新技术类型的私企,发展势头良好。在餐饮、小型商业零售、维修服务等第三产业中,私企的发展趋势更是有增无减。
更重要的是,上海以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式,为私营企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曾用“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来概括总结上海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既强调思想解放、思路清晰,强调创新和开拓新局面,同时坚持步子稳妥、循序渐进的务实策略,又格外注重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这也是对上海私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概括。
回顾过去10年上海的巨大变化,分析上海决策层的改革思路,可以大胆预言,上海私营经济大步发展已箭在弦上。(高初建)
清醒看世界 评2001年十大新闻赢掌上电脑MP3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