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银行在境内发行了第一张长城借记卡,标志着银行卡进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时至今日,各种各样的银行卡已进行寻常百姓家,很多人的钱包里都装有数量不等功能不同五颜六色的银行卡,有只能先存钱后消费的借记卡;有存一定款项但可以超额消费的准信用卡;有不须存钱就可以消费的信用卡等。
有一组数据耐人寻味:调查显示,在我们已经发放的3亿多张银行卡中50%以上是长期
不用的“睡眠卡”,几家老牌国有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平均每张卡透支额不足百元,而银行卡交易在社会消费总零售总额中的比例还不到5%。
银行卡作为居民一种常用的电子支付工具,部分具有货币的功能,方便了存款、取款、汇兑、结算、消费甚至信贷等。这是与我们生活有关的直接用途。在宏观经济部门看来,银行卡的发展有利于减少现金流通量、加速资金周转、完善支付结算手段等。如此“双赢”的格局,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家期望的银行卡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呢?
广告上,“一卡在手,走遍神州”。实际上,我们即使有很多卡也常常走不出一家酒店,飞不出一个城市,到底是什么问题呢?简单罗列有以下几个:一是不能跨行使用,国有大银行,行行独立;地方小银行,个别联合。商场的收款台上,酒店的大厅里,POS机、ATM机,林林总总,机满为患,因为不通用,只好如此。二是不能异地使用,即使是同一家的银行卡,在大城市之间还可以划卡,但在更多的中小城市里就成为真正的“卡”了。三是消费者对银行卡的安全性仍心存疑虑。以借记卡为例,消费者将大把的钞票放到里面,换来一个“奇妙”的卡片,总是不塌实,需要的时候钱从哪里来。第四,卡虽然有3亿张,可全国1400万个商家中只有30万个能收卡,不到3%。百姓的生活事无巨细,柴米油盐总不能都去为数不多的几个高档商场去买吧。还有其他问题,如存取款等待时间长、经常出现故障、收费等。
原因在哪里,各有说法。技术人员认为,我国的银行卡发展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各金融机构自成体系,独自进行技术开发、设备购置和维护,因而技术标准不同、处理程序不同,不同的卡不能通用,跨地的卡不能响应。
消费者认为,国内关于银行卡的立法还没有完善,对发卡人、持卡人、商户等参与者的权力、责任、义务等都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无法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银行卡出现纠纷和诈骗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也丧失了使用的积极性,还是保守一些为妙。每种说法都道出了一部分实在的理由。(李艳红)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