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养老金和人寿保险所管理的金融资产对资本市场的推动
二是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的趋势
本报记者万云:11月22日,中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周正庆在“中国保险市场与WTO国际高峰年会”上谈及中国保险市场在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中应参照国际市场的经验和趋势,
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他认为,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一是通过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所管理的金融资产正在迅速地增长,并且日益对资本市场的扩张和深化起到显著的推进作用。二是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趋势。
保险资金入市
可以思路再活跃一些
周正庆谈及,据有关机构统计,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养老基金与人寿保险所管理的金融资产,已经超过GDP的100%。而理论研究表明,当金融资产逐步转化为养老金和人寿保险所管理的形式时,整个金融体系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都相应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表现为长期利率相对于短期利率下降,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提高,推动资本市场总量扩张,资本市场相对于货币市场有更快的发展。
周正庆分析了境外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链接渠道:一是资金的连接,在养老基金与人寿保险所管理的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的前提条件下,据对33个国家平均数据的统计,股票资产占保险投资组合的43%。二是主体的连接,即全球主要的保险公司大多已在控股公司的模式下,成立了资产管理的分支机构,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大多成为证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三是产品的连接,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出售分红产品和投资连接产品,其保险功能已退到次位,而以分红和投资功能为主,保险产品直接与资本市场的涨跌挂钩。
人寿保险公司销售的大多是10年、20年期限或者更长时间的产品。周正庆说:“保险机构对于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源于其长期性的负债结构。同样作为机构投资者,保险机构的负债结构比开放式基金要稳定得多。”
周正庆没有否定我国目前情况下,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尚受到很多限制,如法律法规、监管能力、金融市场环境等因素。他仍就未来的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可行渠道提出了建议和思考的路径。
他提出“可以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的限制,鼓励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规范上市。”此外,他说,思路再活跃一些,对未来10年市场的蓬勃发展预测再大胆一些,可以从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角度在金融合作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他说:“保险公司自有资金包括其资本金和保费收入中剔除其准备金的部分,这是保险公司自身可以承担的风险。这部分资金运作渠道可以考虑更广泛一些,比如选择购买管理规范的上市公司的绩优股;或购买一部分国家股和法人股,并参与到股份公司的管理;或参与到还款有保证的公路、铁路、机场等大型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融资中去;等等。而保险公司的负债资产——保费收入,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无保底承诺的资金来源,可以比照自有资金的管理;对于有保底和分红承诺的资金来源,也可能进入资本市场,另外还可以考虑让这部分保险资金购买那些针对保险公司定向发行的长期债券和基础建设债券。”
在法律允许条件下
向混业经营挑战
周正庆指出:“金融混业经营已日益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但是确立金融分业制原则的风险因素并没有成为历史。”周正庆描述道:“我认为,由于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业具有不同金融资产负债特性,金融混业的最大风险在于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例如,银行资产大部分是依靠负债形成,固定收益主要靠储蓄存款,这部分资金如果进入股市,股市波动所造成的资产贬值,可能就超出了银行资本的承受力,从而产生系统性的流动风险。从我国看,《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都贯彻了分业制原则,之所以银、证、保三业分业经营,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当然分业经营并不排斥,在法律框架之内银行、证券、保险三业的合理交叉”。
他建议,对银行表外业务或中间业务,其业务性质是代理理论上没有风险,可以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业开展合作,比如银行或证券公司利用其经营网点和客户网络代卖保单。
周正庆最后用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结束他的发言:“未来十年中,这个预测(据记者理解,是指上述两个趋势)都是有根据的,任何预测在鲜活的蓬勃发展的市场实践面前却都显得有些苍白。”记者进一步理解,只要市场实践需要,任何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和保险业发展的政策都可能出台,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最值得预见的消息。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