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
“小农意识”妨碍农业结构调整的事例,发生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有关报道刊11月21日本报《华东新闻》第十三版),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
“小农意识”,也称“小农经济意识”,是一种与小农经济相伴随的落后观念。生活
在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方式中的人们,常常表现为满足于自给自足,缺少开阔的视野、远大的目光,更看重眼前利益而难有长远打算。在当代社会,这样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阻力。因此,党的农村工作指导思想中曾提出“教育农民”这一重大命题,目的之一正在于以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取代“小农意识”。
革命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也是变革“小农意识”的革命。的确有许多农民,经过战火洗礼,成为具有先进思想的优秀人物、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然而,毕竟新中国初期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市场经济不发达,这样的“社会存在”是很难让广大农民一下子摆脱“小农意识”的。农民思想观念真正发生大的转变,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之下。许多农民在真刀真枪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成为大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业务范围甚至遍及世界各大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见到“小农意识”的影子。
从这段简要的“中国农民思想变革史”,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新的思想能不能取代旧的意识,同客观实际提供的条件密切相关。诞生新中国的革命,虽然是党领导的全体人民推翻旧制度的革命,然而对于在人数上占很大比例的普通农民来说,先进思想难以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中凭空产生。第二,一旦解放生产力的大变革启动,驱除“小农意识”也可以是一个不太长的过程。
现在,浙江农民让人看到的是另一种情况:他们已经走上了现代经济的轨道,从事的生产不但早已越出自给自足的小天地,甚至与世界大市场难解难分。然而,他们的头脑里或多或少还存有“小农意识”,有时甚至比较严重。
是不是50年间农民们恰如桃花源中人,始终固守着旧有的思想观念不放?其实不然。
在新旧社会制度嬗更之际,农民的“小农意识”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农经济观念,具有安于现状、自我封闭的基本特征。甚至在革命队伍中,也有人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为奋斗目标———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自给自足的愿望。在他们身上,揣着祖上传下来的这种奋斗目标,革命胜利只是使目标有了实现的可能,而没有使其理想更远大一些。眼下的“小农意识”,与之有了很大的区别。农民们不是没有发展的愿望,拥护农业结构调整本身就是告别“小农意识”的实际行动。可是,他们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而心中无数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被多年形成的“小农意识”支配着,一次又一次作出了与其发展致富愿望背道而驰的选择。
为什么金华的农民“滥用激素、膨大剂,甚至出现地栽佛手、柑橘嫁接等各种速成栽培法,导致佛手果实虚胖、香味不浓……”,以致损害了素有“世上奇卉、果中珍品”之称的金华佛手的声誉?这是因为,他们只知道金华佛手在市场上能卖出好价钱,却没有认识到金华佛手的品牌价值是与产品的高品质密切相关的,因而其生产在现代方式的外表下隐藏着“小农意识”的实质,落后的思想支持了错误的行动,结果手中的产品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对他们而言,促使其抛弃“小农意识”的切入点,在于让他们获得比较完整的而不是零星片面的市场运行规则,懂得在经济竞技场上产品数量必须以质量为基础才有意义。当这些观念在农民心中扎下根来的时候,还有搁置“小农意识”的地方吗?
为什么长兴县的农民看到“价格低于去年市场价”就不与青梅加工企业签订单,到头来又因为没有订单而“眼睁睁看着青梅烂掉”?从根本上看,是农民一开始就担心企业会杀价坑农,因而不由自主地在“小农意识”的支配下采取了自我保护的对策。在这里,一味责怪农民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及时引导他们总结教训,懂得现代农业远非“春华秋实”那样年年岁岁花相似,而要突破一时一地的局限看问题,入世后还要在国际大舞台上观测其动态、研究其趋势,才能胜券在握。
先进思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是在具备了产生先进思想的环境下就一定能自动产生。这个特点,赋予“教育农民”新的内涵。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