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在加入WTO后的最初2至5年中,随着各项减让措施的逐步落实,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不断升级;此后的5至10年将是决定中国商业银行市场格局的关键阶段;然后市场份额的划分将渐趋稳定。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99年底,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个外资金融机构和
企业集团在中国境内设立了182家营业性金融机构。另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66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了248个代表处。截至2001年3月,境外银行共在中国境内设立营业性机构180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60家,本地注册银行13家(其中合资银行7家,独资银行6家),外资财务公司7家。这些外资银行中,来自亚洲的银行占48.2%,来自亚洲以外的银行占51.8%。外资银行资产在全国金融资产的比例不到3%。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数量已经增加到32家。中国银行业的这种开放速度,从全球来看,属于较快之列。
中国已作出银行市场开放承诺
中国在银行业市场开放方面,业已达成的承诺有:
审慎性发放营业许可证
中国金融服务部门营业许可的发放条件完全是审慎性的,即在营业许可上没有经济需求测试或数量限制。不迟于2005年1月1日,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方式、外资金融机构企业设立形式以及对分支机构许可发放方面的非审慎措施。也即当外资银行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时,人民银行除了遵循审慎性标准外,不得有其他方面的限制。
外汇业务及时开放
中国在加入WTO之时将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放开外汇业务,取消地域和服务对象限制。也就是说,一入世,中国将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包括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经营所有外汇业务(包括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
人民币业务分阶段开放
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将在4年内分5批放开20个城市的地域限制,5年后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在服务对象上,从2002年1月1日起,外资银行将获准为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之后,外资银行将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并且,设在中国某一地区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向其他已开放人民业务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
金融咨询类业务及时开放
自入世之日起,外资机构即可获得在中国从事有关存贷款业务、金融租赁业务、所有支付及汇划服务、担保及承兑、公司并购证券投资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
中国银行业的脆弱性基础
主客户——国有企业的软约束制约
中国银行业最大的贷款对象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不善,直接演化为巨额银行不良资产。目前,国有企业“三年脱困”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其机制仍未根本扭转。即便是上市公司也普遍存在治理结构缺陷。对此,国有银行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鼓励产权多元化从而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要么千方百计扶持国有企业变机制找出路。
所有者——政府的不当干预
政府正式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可以获取大量的金融剩余,再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将这些金融资源重新分配,特别是要通过金融部门将金融盈余从居民、非国有经济转移到利益集团和政府本身。
监管者——强烈的行政倾向
总的来看,中国的金融监管有两点不足:一是习惯于计划性的、行政性的管理模式,而没有注意到市场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二是对金融机构正常的业务创新与违规经营不加区分,行政性的监管常常窒息了金融机构的生机。
内部管理——制度与经理人员的双重缺乏
1996年以来,国有银行在人事管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是,在当前的外部政策与制度环境下,国有银行的人事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信息科技管理体制等仍未发生彻底的转变。
人事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用机制管干部的局面。从管理人员职位序列、称谓,到考核评价标准、管理办法,基本上是套用党政机关的做法。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收入分配大锅饭,福利待遇平均分配,专业人才、贡献突出员工的报酬明显低于劳动力市场同类人员报酬。人员过剩,尤其是后勤人员所占比例太高,而裁减人员又十分困难。
财务管理体制上,以额度控制和实报实销相结合的核算办法,既难以控制成本,又不能产生激励机制。财务管理内容上,缺乏事前的财务分析、预测与规划,管理会计职能得不到发挥。
信息科技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以及自身利益的驱动,各分行各自为政,导致软件不统一,整合非常困难。既浪费了资源,又阻碍了网络一体化的实现。在利润不见增长的情况下,国有银行管理费用连续上升,正反映了其内部管理的问题。
即将到来的外资银行冲击点
中国的银行服务市场不会立即全部开放,外资银行也不会在短期内做好抢滩的全部准备,因此,现实的威胁是,外资银行将在某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从国际实践和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实践来看,下述6个方面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
优质客户
外资银行具有提供综合化服务的业务优势,同时,由于实力雄厚并拥有良好的市场形象,它们进入中国市场肯定会争夺商业银行现有的优质客户群。一般而言,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而目前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来自于10%的优质客户。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将导致中国商业银行优质客户流失,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构成严重冲击。
具体而言,跨国企业、三资企业、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业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目前,160多家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中的绝大多数,其客户对象仍然主要是三资企业,而且主要是外资银行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企业的跨国公司,大致比例为50%至60%;中国国内的企业只占10%至20%。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
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不占用资金但收益甚高的投资银行业务。从已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实践来看,它们的主要精力一直放在中间业务上。目前在华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占有内地市场份额的40%以上。如果在华外资银行从目前只办理进出口结算,扩展到与中资银行相同的其他本外币结算业务,其技术先进、迅速快捷,能吸引走更多的结算业务。初步估算,在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后的5年内,外资银行在此类业务量中占到一半左右的份额是完全可能的,在少数中心城市中,该比例会更高。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对外资银行来说则是它们的强项。一旦允许外资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必然很有竞争力。
人才竞争
罗致一批熟悉中国市场和适应中国文化的本地银行人才,实行“本土化”,将是外资银行的重中之重。由于外资金融机构在国际声誉、薪酬待遇、激励制度、培训计划等方面比中资银行有较大的优势,国内银行人才外流将不可避免。加入WTO之后,大约会有25%的专业人才流失。
逐步竞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外币贷款市场份额已超过20%,而人民币贷款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中国银行业的贷款品种明显较少,已经开发的消费信贷和分期偿还贷款业务等也尚待拓展。由于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业务限制放宽后,其贷款业务将迅速增长。外国非银行金融公司在中国进入WTO之时即可以提供汽车贷款业务,将对中资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构成冲击。
开发新兴零售业务
零售业务需要机构网点的支持,外资银行在这方面无法和中资银行相比,因此,在大部分地区,零售业务仍将掌握在中资银行手中,但在一些中心城市,外资银行仍可能争夺到一些市场。从长期来看,尽管外资银行在机构网点上不可与中国商业银行相比,但外资银行可能针对高收入人士,通过个人理财服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家居银行业务等,扩大其对私业务的辐射面。对于各类居民消费信贷,外资银行也很感兴趣。另外,一旦允许外资银行利用国内大中城市的“金卡工程”,共享国内现有的银行网点和设备资源,将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产生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在国际卡收单业务领域。
专注于城市金融业务
外资银行的业务集中于中心城市,这对中资银行的利润来源将构成严重威胁。中心城市历来是中资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地区。因此,外资银行的业务集中于中心城市,将使本地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由此可见,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与中国银行业战略趋同,如建行的“双大”战略、中国银行的“四重”战略。这样,无疑会带来中国银行业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中资银行来说,最坏的结果是,盈利业务集中于外资银行,而亏损业务全部留在中资银行。米建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金老(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博士)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