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 吴亮 余孝忠
在各地招商引资活动中,有的地方不顾本地经济的客观条件,期望一夜之间投资滚滚而来,层层下达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硬指标”,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重压之下,一些部门、个人就弄虚作假,搞起“数字招商”,不顾实际,急躁冒进。这样“大跃进”式的招商引资,其实不利于对外开放和搞活经济。
这种大轰大嗡式的招商引资,引发诸多弊病:有的地区为争引项目,大搞“优惠大战”,拿国家和地方的利益做“筹码”,招商门槛越降越低;有的地方官员为显政绩,虚报招商引资数额;有的地方为了吸引外商投资,不问投资者的信誉,投资产业是否合理,招商成了损害当地经济健康发展的“招伤”;还有的地方草率从事,盲目招商,大搞形式主义,组织庞大的招商团远赴各地参加各种招商会,合作项目意向书签了不少,履约率却很低,甚至一无所获。引资不成,开支不菲,“招商团”成了观光团。这些作法都是与对外开放的宗旨相违背的,都应当禁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基本经验,就是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然而,招商引资的“大跃进”,却是不折不扣地拿计划经济的手段管市场经济的事,不仅难以奏效,还助长了形式主义、表面应付、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搞招商引资“大跃进”,对当地的生产力不是一种促进,反而会形成阻碍和破坏,真正的投资者也会望而却步,闻风而逃。这方面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给招商引资定指标、下任务,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量”,说明这些地方没有真正理解经济发展向以效益为中心转变的深刻内涵。我国即将加入WTO,招商引资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我们不仅要引进资金、项目,更要引进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融资方式。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经济优势,产生出真正的效益,促进一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招商引资是市场经济活动,说到底是企业的事。资金和项目向什么地方流动,要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市长说了算,政府部门不该越俎代庖。“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各级政府应去掉急躁冒进的“虚火”,少做些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花架子,多做些扎实改进投资软硬环境的“内功”。政府部门把精力用于健全法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这才是招商引资的长久之计。(完)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