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宁
有关部门近日对烟草行业的一项调查确认,中央直属烟厂亏损面20%,加上地方烟厂和计划外烟厂,卷烟企业亏损面接近50%。
烟草行业的如此“业绩”,对长期坚持的烟草专卖制度构成了莫大的讽刺。
别以为这是一个玩笑,这是市场对专卖制度的否定。专卖必产生过剩与封闭,封闭就缺乏流通,厂子哪有不亏之理?
专卖制度是一种与市场自由相反的市场禁入制度。在烟草专卖制度下,政府对卷烟生产指标计划分配,其本意是组织计划生产,控制产销平衡。可实际实施过程造成好厂子指标不足吃不饱,“坏”厂子指标多余撑得慌。结果是,一方面,生产的“劣”等烟无人买,逼着地方搞地方封锁,以至于有的市委、县委书记丢开党务推销地方烟;另一方面,指标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利税”,引发省区之间互相倒卖指标,造成好厂子活不好,“坏”厂了死不了,优胜劣汰、资源优化配置通通免谈。
在烟草产业的源头,专卖制度对烟叶种植和收购采取“双控”措施。一控数量,在云南省的一些主产县,每个烟农限定卖烟叶40公斤,超出部分拒绝收购;二控质量,烟叶等级由烟草公司自说自话。据说政策设计初衷是保护烟农利益和控制烟叶质量,可实际执行后,既限制了烟农之间的正常竞争,又为地方烟草公司压级压价盘剥烟农找到了理由。
烟农当然不会任人摆布。于是烟叶地下交易猖獗,“烟草大战”一年比一年热闹。每年收购季节,政府只得动用公检法加武警到处设防。地下交易风险很大却利润丰厚,烟叶贩子就出钱在地方党政机关内买“伞”。如此一来,官商勾结,腐败丛生。走私与造假更成为不治之症。
专卖制度保护了谁?专卖制度富了谁?不妨分析一下烟草行业的产销链条:烟农种烟叶(计划种植)———烟草公司收烟叶(垄断收购)———烟厂凭计划生产(原料由烟草公司独家提供)———成品卷烟再由烟草公司独家批发经销。
如此封闭的产业链条中,烟农是市场风险的全部承受者。烟厂盈利则皆大欢喜,若亏损则意味着中央或地方的财政减收。惟一旱涝保收的只有烟草公司。云南的烟农一般户均年收入才3300元左右,而烟草公司职工的平均年薪可达近5万元。谁富谁穷,一目了然。
评价烟草行业是在良性发展还是恶性循环,现行的专卖制度是利大还是弊大?对比烟农与烟草公司职工的平均收入就成。烟草行业要想健康发展,烟农富不起来,整个行业一定是病态的。好在中国烟民多,去年烟草利税有1050亿元。高额的垄断利润暂时掩盖着行业的“病症”。
作为政府入世的承诺内容之一,到2004年,卷烟关税将由目前的65%降至25%,烟叶关税将由40%降至10%,行业对外开放已成定局。既如此,烟草行业要不要对内开放?弊多利少的专卖制度有无取消之必要?我看值得认真考虑了。
清醒看世界 评2001年十大新闻赢掌上电脑MP3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