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分析 > 正文
观察与观点:中国不能忽视制造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10月20日 11:33 人民网-市场报

  文/北京中企工易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李显君博士

  任何伟大的灵魂都需要有形的肉体来体现,微软神奇的软件只有通过电脑才能显示,一个国家的富裕和繁荣是以物质部门的生产来支撑的。

  受“传统制造业已衰落”的假说所惑,有人认为不应该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制造业,而
应发展服务业。这种认识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利。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大是以制造业强大为前提的,而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却较低,面向全球化竞争,中国应该从现在起,将振兴制造业作为战略重点。

  世界经济结构演进次序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因此,主流的观点认为制造业尤其传统制造业的地位已衰落。但仅凭创造国民生产的价值比重下降就来断定制造业的衰落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制造业永远是国家经济的实力和基础,是“日不落”的产业,这一认识不仅对国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造业升级的产业政策,而且是对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造都是方向性的指引。

  华尔街分析家预言错了制造业仍然是朝阳产业

  美国制造技术协会主席阿尔伯·莫尔在1996年宣称:大约10年前,华尔街的分析家们几乎异口同声地为美国制造业敲起了丧钟。但是他们的预言并没有发生。在此期间,虽然也有过暂时的停滞,但美国经济依然保持着发展的势头,这主要是制造业顽强奋斗的结果。今天,美国的制造业一直在支撑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个人所得的增长,并再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

  日本承认,“日本似乎正在从世界制造业的头号宝座上滑落下来”。从侧面说明,日本经济的兴起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而美国制造竞争力的增强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的兴起是以“世界工厂”而著称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强盛也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化时代使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当然,80年代以来美国和世界制造业发展和振兴的前提是技术创新,曾经有人认为制造业的衰落是必然的,而高科技是主导产业,这恰恰是不了解制造业发展的规律。为什么要将高科技与制造分开来呢?高科技产品就是制造业产品。可以说,制造业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的,高科技是具有时代含义的:18世纪以机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19世纪的电气革命,20世纪则是技术更新迭出的时代,而所有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都是通过制造业的发展来实现的。一项技术创新可能带来制造业体系的重大变化,如20世纪50年代电子工业的出现使机器生产的自动化成为现实,而且加强了制造业部门之间联系。一个国家仅仅依靠一个或两个技术产品不可能建成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所以,任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试图通过某种高科技产品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政策将面临落后的制造业体系的制约,工业化国家的高科技产品是以本国所建立的复杂的、深化的制造业体系为基础,可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如果一个国家连基本的制造技术都未达到世界水平,是不可能形成产业化的高科技产业。例如信息技术的载体仍然是制成品,任何伟大的灵魂都需要有形的肉体来体现。比尔·盖茨的软件只有通过电脑才能来显示,美国社会的富裕和繁荣是以物质部门的生产来支撑的。

  理性审视中国经济结构强化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1991年美国制造业产值为28148亿美元,1995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仅为9249亿美元,只是美国1991年制造业产值的32.86%。而中国的人口却是美国的5倍,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加速工业化,而不是以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内追求“非工业化”和“非物质部门化”。中国经济结构是以服务经济还是以制造业为主显然是清楚的,工业化国家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移是因为发达的制造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物质财富。中国人均财富的占有数远低于美国,也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一国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有限的情况下还不可能转向服务经济结构,而且即使是工业化国家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没有放弃制造业,例如日本的钢材出口占总出口额的12%,仅次于汽车工业的出口;钢材出口比率(占国内生产)达到30%,在世界20座大型高炉中,日本就拥有15座。这说明工业化国家经济化发展也是以制造业作为基础的。因此,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较低的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向服务经济结构转变之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制造业,依靠制造业来实现经济的“起飞”。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非物质部门的过度膨胀降低了制成品的产出,从而根本上制约了一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也就消失了。

  在服务业日益盛行的时代强调制造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要有勇气,而且对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必须用大量的数据来证明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制造业推动的,经济结构的转型是沿着次序进行的,任意的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跳跃是达不到政府预定的发展目标。政府应该以工业化规律来纠正因经济战略偏向导致资源错置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非物质化部门优先发展政策,而将经济的长期增长置于制造发展的基础上。

  制造业领先而非服务业新兴制造业将引领中国

  199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为24353.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8%,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2.5倍,平均每年增长13.4%;工业生产总值为9189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4.1倍,平均每年增长17.6%。因此,工业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工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工业的高速度增长,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就可能停滞不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再次验证了经济学家卡尔多在1967年所阐述的理论:高速增长,几乎总是与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而且这是发展处于中间阶段的特点。中国经济正处在急剧的结构转变中,转变的特点并不是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是制造业体系的深化和制造业地位的日益加强。制造业对一国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产业无法取代的。现代高质量物质生活正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有70%以上的用品均是制成品。

  制造业升级就是寻求一种体系的“深化”。表明中国制造业体系的调整方向就是加速改变现有的制造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体系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体系,或者是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比重,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推动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也就是促进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来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一个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具有联系很强的上中下游体系,通过互相支援来带动制造业的整体发展。上游拥有自主的关键技术,中下游则加强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能力。制造业必须将生产流程合理化,加强制成品的质量控制。而且在企业组织管理、财务规划、产品销售都必须配合制造业技术的升级而不断修正,制造业升级是建立在技术为基础的体系上,而不是为了一时的短期利润而放弃技术创新,这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不仅决定了制造业未来的竞争力,而且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能否从农村流向城市使城市化率提高的关键,也是经济结构最终能否可能向服务经济结构转移的关键。从中国目前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制造业技术分析来看,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领先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城市金融、保险等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超越制造业规模和实际需求的第三产业是不可能实现自我循环的发展方式,而房地产业能否成为技术产业的基本条件是制造业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发展经济学提出,制造业产值达到36%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100美元左右,因而经济结构开始向成熟经济社会过渡。如果用劳动力指标来测定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则可以得出另一种印象,1996年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0.5%,而农业产值仅占21%。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速农业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没有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难以做到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动力来自更大规模的工业化。90年代初以来确立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较低的制造业发展水平使社会的需求相对较低,也就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分析:初探制造业分销管理的“暗雷” (2001/10/18 17:09)
台湾IT制造业的“地利”探源 (2001/10/16 14:22)
国家经贸委官员:入世后更要重视制造业 (2001/10/12 09:15)
施乐转包价值10亿美元制造业务 (2001/10/11 09:05)
上海世基鲁晓云:部分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个股风险小机会大 (2001/10/09 16:21)
八月份美国制造业呈现出攀升 (2001/09/28 02:04)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信 息
寻宝中奖名单揭晓!
北京
  • 中信兴业财务培训
  • 宾士——奔驰专营
  • 售欧洲二手设备
  • 专业大屏幕电视墙
    济南
  • 热气球庆典广告
  • 同飞指纹门禁系统
    上海
  • 上师出国咨询公司
  • 海滨城市——厦门
    广东
  • 0.38元国际长途
    河南
  • 跨入汽车新世纪
  •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商城推荐
      数字卡专题
  • 移动IP记帐卡
  • 省钱打国际长途
  • 联通IP卡31.99
  • 吉通IP卡 67折
  • 40元/月天天上网
  • 下一代上网卡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3361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