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励漪
忙碌的人事局
国庆长假后第一周,上海市人事局受理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办申请的柜台前,出现了少有的忙碌景象。6天内,有关咨询和申请的来人来电超过200件。上海人才中介机构目前有
113家,据估计,近期内会有较大增长。
按照人事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颁发的《人才市场管理规定》,从10月1日起,我国有序开放人才市场,允许外国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合资方式进入。据了解,在这200多个来人来电中,有中外合资意向的约占1/3。他们大多是已经在中国、在上海以“打擦边球”形式从事人才中介业务的外国人力资源公司。
上海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处长蔡志强表示,外资的进入,有利于推进上海人才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将使现有人才市场重新整合。
市场潜力巨大
对于人才中介机构来说,中国潜力巨大的人才市场,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正基于此,吸引了许多跨国人力资源公司的目光。即便在以前有政策制约的情况下,他们也不甘于被排斥在这个市场之外。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上海,实际从事人才中介业务的机构不少于1000家,其中约有100家外国公司通过成立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等形式,间接经营人才中介业务。目前,它们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那些原先就与它们有长期业务关系、现已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这位人士估计,仅此,这些公司一年的营业收入即可以千万美元计。
因此,说应对入世的挑战也好,说促进中国人才市场的国际化也好,说有利于规范中国人才市场也好,这个开放“令”可谓水到渠成。当然,“开放”与“放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开放人才市场,必须是有序的、规范的,所以外资公司进入是有条件的,如必须有人力资源的经营资质,必须有中方合资者等。中方合资者也必须是具备人事中介资格的机构等。
谁将首当其冲
在人才市场开放之前,经过批准而具备人才中介资格的机构,或多或少都有政府背景。就上海市的113家机构而言,许多单位至今事企不分。他们在承担政府的部分延伸职能(如促进就业、稳定社会)的同时,也利用政府的影响获取着由相对垄断带来的稳定收入。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使得一些机构的从业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在此之前与“地下”中介机构明里暗里的较量中,已逐步呈现弱势。因此,无论是机制、观念还是服务技术与手段,这些机构的改革都已迫在眉睫。
业内人士认为,外资进入初期的主要冲击对象是那些专门营销高级管理人才的本土“猎头”公司。但是,也有人认为,从职位分类、职位高低看,外资公司和本土公司的市场几乎不重叠。比如,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招聘高级职位比如CEO时,大都会交给国外“猎头”公司运作,而国内公司大多瞄准外企的中层职位。
“人才市场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外国公司会盲目进入这个领域。但是,它们的进入,必然会瓜分现有本地人才中介机构的市场份额。当然,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人才市场服务的空间也必将得到更广更深的拓展,整个人才市场的经营额肯定会有大幅度增长。”蔡志强结论如是。
各具竞争优势
问及一些本地人才中介公司老总,回答是:“其实这种竞争早就存在,只不过现在变得更加明朗化。对这些竞争,大家都有心理准备,所以短期内市场格局不会有太大改变。”
人才顾问赵立民则认为:“外资企业在取得准入证的同时,也必须接受法规的约束,而且这种约束比过去更严格。”
赵立民是成立于1994年的上海成达高级人才顾问公司总经理。“成达”是上海同业的“巨头”。他说:“虽然那些跨国人力资源集团具有几十年的专业经验,但对于中国市场的熟悉、对中国人才文化背景的了解和中国人才资源的储备,它们还只是在起跑线上。”
在前5年的经营中,成达公司98%的人才中介服务是针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的,其中包括不少世界500强企业。他说:“我们完全有参与竞争的能力和实力。”
赵立民的信念还建立在他对于市场前景的判断。
亚洲原先最活跃的人才中介市场在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韩国等国。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的市场份额将会很快超过韩国。现在,“人才就是投资”的理念开始在国内企业的决策层生根发芽。1999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上市公司、大型国企集团、民营企业开始委托专业公司物色高级经营和管理人才。以成达公司为例,近两年为国内企业服务的业务,已占公司业务总量的20%。赵立民说,“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进步;而对我们来说,则是市场空间的迅速扩大。”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