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经贸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
中国入世在即,世界上一些大的公司正在研究我国政府的新战略、新政策,结合自己在华投资的经验和教训纷纷调整在华发展战略。我国企业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竞争。为此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国家经贸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
进军中国市场
记者(以下简称记):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期的临近,跨国公司一定会更加密切关注潜力巨大的我国市场。在此之前,他们在中国的发展有成功也有失败。现在它们如何看待即将加入WTO的中国市场并且要采取哪些行动?
王志乐(以下简称王):不少跨国公司认为,经过2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制造业能力大大提高。许多产品已经供大于求。它们对现有企业进行增资、撤资、扭亏为盈等调整、整顿。他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现有投资项目经营好,把亏损项目尽快变成赢利项目,或者撤资止损。跨国公司对一般制造业投资放缓,对那些供大于求的产品不再进行投资。他们宁可加大采购力度,而不投资已经供大于求的项目。
记:也就是说他们将在制造业方面减少或停止投资?
王:也不完全是这样。我是说一些跨国公司要把生产制造业务进一步转移到中国。日本东芝公司从今年4月起开始在其中国的合资工厂————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生产数码彩电和宽屏彩电,并向日本出口。该公司从1998年起开始生产面向日本市场的普通型彩电,目前产品已囊括21至34英寸的不同规格的显像管电视及特为我国市场开发生产的大型背投电视等多种机型。东芝决定把日本数字电视的生产线转移到我国。为此,大连东芝准备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投资3亿日元(约2000万人民币)添加生产线,并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届时大连东芝的年生产能力将从100万台扩大到150万台,同时员工人数也将由现在的1200人增加到约2000人。预计2001年将向日本出口80万台电视。
记:过去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时由于政策的原因要选择合作者,而且一般这样的合作者都是国有企业,中国入世后这样的状况会改变吗?
王:近年来,一大批非国有企业在中国成长起来,它们具有很强烈的市场意识,已经有了在我国特殊的市场条件下竞争的经验。一些跨国公司开始探索与这些企业合作的可能性。1999年以来,不少跨国公司对于正在成长壮大的中国私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批欧美日本企业惊讶地发现,中国一批私营企业已经发展为年销售额数亿甚至数十亿人民币的大企业。这些企业管理规范,技术设备先进。尤其令人满意的是这些企业经营机制完全是市场化的,与外国跨国公司的机制十分合拍。
记:在过去,大多数在华投资企业都是外商或者外商与中国伙伴新建的企业,或者说多数是“绿地投资”。现在在某些地方这仍然是主要的合作方式。入世后这种投资还是主要方式吗?
王:这种方式由于经历征地、建厂房、安装设备全过程,因此周期长。
又由于信息化时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速度加快,周期长带来了风险大的问题。一些外商纷纷要求甚至探索国外流行的收购兼并的方式在华投资。
美国波尔公司与香港工业家罗富昌先生的合资公司富特波尔公司收购香港美特容器公司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富特波尔公司先后在中国内地建立了7家饮料罐制造公司。美特容器是在香港注册的容器制造公司,美特容器最早在中国内地建立易拉罐厂,到1996年底拥有13家饮料食品罐制造企业。
1997年中,富特波尔公司出资14亿港币取得美特容器的75%股份。
通过收购美特容器,富特波尔集团的制罐企业可以从目前7家增加到20家,两片铝质易拉罐市场份额增加到50%以上。波尔公司通过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股票而实现了在华投资的扩张。
加大投资力度
记:两年以来,有许多跨国公司把他们的中国区或者亚太区总部迁移到上海,这是否说明他们很看好中国市场?确切地说是看好服务市场?
王:是的。近年来,跨国公司强烈要求进入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市场。它们要求我国开放服务业领域,使其能够进入银行、保险、电信、物流、批发、零售、外贸以及专业咨询领域。这些公司还发现,我国市场与世界其它市场有许多不同特点,我国消费者也有一些特殊的消费需求。在我国如果不投资研究开发项目,就会削弱制造业项目竞争力。因此,1997年以来,跨国公司对R&D投资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正呈现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态势。
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跨国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向在哪个领域?主要有那些投资项目?
王:一些跨国公司认为我国一些基础原材料项目还有投资空间,对此表现出很大兴趣。2000年,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在北京宣布成立。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巴斯夫集团共同投资26亿美元创建的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的石化基地,中德双方各持50%股份。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中德合资项目。
英荷壳牌集团(Royal Dutch/Shell Group)
2000年10月与我国签订了一项至今最大的中外合资合约,将在我国广东省设立石化工厂,合约总值40亿美元。根据协议,预定于2003年,在广东省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年产80万吨乙烯及230万吨产品的石化工厂,合资时间暂定50年。预计在2005年底可正式营运,投产后年营业额可达17亿美元。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李云
实习生雷石鹏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