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题:中国如何打好“中国制造”牌?
中新社记者 余东晖
“入世”在即,中国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何去何从?此间专家学者认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最大的比较优势,“入世”后中国还须大力发
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打好打响“中国制造”这张王牌。
《经济日报》周六在此间举行“入世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高层研讨会。会上散发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中、经济比较繁荣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珠三角地区在电子信息、服装制鞋、家电、家具、五金制品、纺织服装等方面已形成中国及至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
报告特别以格兰仕占领中国百分之七十、世界百分之三十五的微波炉市场为案例,说明国际产业转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中国企业只要策略得当,完全可以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国家经贸委的李寿生司长指出,中国制造业“入世”后困难最大,希望也最大。目前中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百分之三十五点六,因而“入世”后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其发展,关键在于要有好的发展战略。他认为,象纺织服装、家电等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地走出去;象农机、新兴建材等具有内地市场优势的产业要在更大范围内占领内地市场;而象汽车、飞机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要大胆引进资金、技术,开展国际合作,在学习中提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和中央政研究农村研究局局长潘盛洲都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五年内年净增八百万,将给中国带来相当大的就业压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指出,当前中国公司的经营重点正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从硬件转向软件,因而出现三个节点都要转移到中国的趋势:生产中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转移;研发中心开始在华设立;管理营运领域也要求中国开放,在华采购力度加大。这三个趋势表明:很多国家正在把中国当作全球的“大工厂”,想回避是不可能的。
虽然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非低层次产业,它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并行不悖的,而且需要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但在具体的发展之路上,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王爱文副司长主张大力发展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接纳丰富而低廉的剩余劳力;潘盛洲也主张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副所长陈淮则认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出路不利用“边角余料”的小生产,而是格兰仕式的适应国际经济趋势的社会化大生产。“入世”不是别人打到自家门口的被迫应对,而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完)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