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市场当前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界十分期望通过中银集团的重组来促进银行业生态的积极变化
在国内外传媒的关注中,一直低调的香港中银集团最终浮出水面:香港中银集团属下10家姊妹行10月1日正式合并,10月3日正式挂牌。
中银集团计划将该集团十家银行分别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以及新华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国华商业银行、中南银行、广东省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在北京注册的七家银行的香港分行,和在香港注册的宝生银行和华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合并,组成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大银行,并将中国银行持有的另外两家在港注册银行即南洋商业银行和集友银行的权益注入。
简而言之,香港中银集团重组,就是将已有的商业银行业务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合并重组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香港中银重组不同凡响
诚如香港中银集团负责人所称,纵观全球银行业的重组合并历史,此次香港中银集团重组涉及银行家数之多、引起关注之广,不仅在香港属首见,在全球也不多见。
香港发展证券日前发表的报告预计,中国银行香港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市集资40亿至50亿美元,将成为香港第二大上市银行股,估计可能进入恒指成分股。由于中银在香港占有一定的市场,加上中国银行的背景,其长期前景将很有吸引力。
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前夕,在香港面临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香港中银集团重组意味着什么?
首先,香港中银集团是中国银行业在海外经营中最为成功的部分,每年均保持相当高水平的盈利,通过重组乃至在必要的时候上市,是中国银行业应对国际竞争、适应加入世贸要求、按照国际规范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重大举措。中银集团如果能够成功实现重组,对于国有银行的海外拓展和国内改革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其次,如果中银集团在重组之后上市,就成为国有银行海外上市的率先突破,这种大规模的国有银行上市,其影响力决不是国内市场上小规模的中小银行上市所能够比拟的。
更为重要的是,中银集团作为香港市场上最为重要的银行集团之一,其重组的推进直接顺应了香港强化其国际金融地位的要求,有利于促进香港当地金融市场的结构调整。
因此,要清晰地把握香港中银集团重组的背景和影响,就有必要将其放在整个香港银行业市场的大背景下考察。
香港中银集团的重要性
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健全开放的银行体系、活跃的股票市场、外汇交易中心。历史地看,80年代可以说是香港银行业的黄金时代。香港是世界上除纽约、伦敦之外,外国银行最多的第三大银行中心。全世界资产排名表前50名的银行中有44家在香港开有分支机构。香港的外汇市场交易量在世界上居第6位,香港是亚洲最重要的财团贷款组织中心,其贷款额超过东京和新加坡。
80年代的香港银行市场开放前可以说是英资独霸市场,现在历经风雨后的的香港银行业是天下三分:
其一是英资银行,它在香港银行体系中居于垄断地位,主要有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由于它资历深、有特权、善经营、信誉好。英资银行的存款至少占了香港存款总额的一半以上,处于主导地位。
其二则是中银集团系的中资银行,它在香港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崛起也只是最近20年的事。
其三则是其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外资银行,它们大多是实力雄厚的国际性大银行,在世界500家大银行中排在前100位。主要有美资银行、日英银行、加拿大银行和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各国的银行,其中以美、日资银行为最强大。
剩下的一小股力量就是当地银行也称华资银行,居于香港银行业的第四梯队,它们的黄金时代是1946年至1964年。华资银行规模小、分支数量多,在香港华人特别是中下阶层和中小企业中独具竞争力。但是进入90年代后或被外资大银行及其他机构参股控股,或被全面接管,真正独立的只剩下三五家,已难于和外资银行相抗衡。
作为第二大银行集团,香港中银集团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香港银行业生态呈积极变化
香港金融市场当前正处于一个关键转型时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的挑战压力不断增大,各界十分期望通过中银集团的重组来促进银行业生态的积极变化。
目前,香港银行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发展趋势。
1撤消利率管制
今年7月,香港金管局完全撤消对储蓄和活期存款利率的管制。由于港元活期储蓄存款总额占存款总额17%左右,而且储蓄存款是银行各项业务的基础,因此导致竞争加剧。小银行加强使用利率手段竞争存款客户,大银行则加强运用差别利率费用产品,竞争盈利性较高的大额存款客户。
2酝酿中的存款保险计划
香港金管局正在研究引进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对大银行的利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却有利于中小银行。实施这一制度将提高中小银行存款的安全性,加上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一般超过大型银行70至100个基本点,中小银行对于金额不大的存款人有更大吸引力。
3贷款缓慢增长结构发生变化
金融危机后,香港贷款的增长一直较为疲软。其中公司信贷目前已呈负增长,消费贷款的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但是消费者融资产品有望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又以个人住房贷款和信用卡业务最为突出。市场普遍预测信用卡年交易金额能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各类贷款增长速度的分化,直接导致了香港银行市场贷款结构的变化,即工商和贸易贷款比例下降,楼宇按揭和私人贷款的比例上升。
4存款日益向非银行金融工具转移,非利息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将不断增加
香港银行业存在着庞大的盈余存款总存款减去总贷款。截至2000年11月高达9451亿港元,为香港GDP总值的73.6%,在全球居前列。如何为高额的盈余存款寻找出路是香港银行业未来发展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贷款增长疲软,存款日益投向非银行金融工具,包括证券、保险、退休基金及资产管理。
目前香港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2%,大大低于其他国际可比市场的水平。如美国约为39%,英国为53%。香港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多来自外汇及证券交易的盈利,这类收入风险较高且不稳定。未来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将更多来自于手续费和佣金收入:
首先,银行分销保险产品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目前香港银行分销的保险业务只占保险分销业大约12%的市场份额,远远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及英国等地区同业。
其次,资产管理业务将迅速增长。随着香港于2000年12日1日推出强制性公积金计划,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市场对资产管理业务需求上升,市场估计强积金计划管理资产将以30%至40%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银行拥有品牌、客户群、销售渠道、资产管理专业知识,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有很大优势。汇丰、恒生和中国银行香港三家大银行已占有56%的市场份额汇丰-恒生集团占42%,中国银行香港占14%,这项业务有利于吸纳新客户、进行交叉销售以及增强银行资产管理能力。
5银行业的整合加剧
香港银行市场过于拥挤已是不争的事实。银行过多,意味着有必要进行整合。目前仍存在较多制约银行业整合的因素,如大部分小银行由家族拥有,不愿意被外人收购。同时这些小银行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财务状况,没有意识到整合的必要。
即使存在这些不利因素,香港银行业的整合速度也正在加快。1999年和2000年的两年时间里,就发生了四起重大的收购:新加坡发展银行收购广安银行、最近又以高价收购了道亨银行(账面价值的3.1倍);渣打银行收购大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友联银行;东亚银行收购第一太平银行。预期未来几年的时间内,银行业的收购和兼并将不断出现。几年后,香港小型银行的数量将大幅减少,银行业市场份额将更加集中。
6外资银行的竞争将愈加激烈
香港是全球最开放的银行市场之一,目前有超过150家持牌的外资银行。香港监管制度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本地进行有效的竞争,除了对分行数目进行限制外,对本地银行及外资银行的监管基本上无区别。但近期出现的一个趋势是,政府对外资银行分行的限制从1家放宽到3家,政府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的意图已很明显。不难预见,未来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也将愈演愈烈。
因此,香港中银集团的重组顺应了香港金融市场强化其金融中心地位的需要,能够推进香港银行市场的结构调整,同时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适应全球化挑战和国有银行改革的标志性事件。邢博/文(作者为经济学博士,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研究人员)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