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部大开发是在世纪之交,国际经济日益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即将加入WTO,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西部大开发的条件迅速成熟的历史时刻,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党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有三种倾向需要防止和杜绝,以确保西部大开发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一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
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一些地方热衷于宣传造势,贪图虚名,在赶超战略、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增长等口号的吵作和鼓噪下,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有的错误地认为西部大开发只是一阵风,把功夫下在了务虚上,雷声大雨点小,玩花架子,好大喜功,实事虚做,沽名钓誉,大做表面文章,少有实际行动;有的在“政绩”指标的驱使下,大搞“政绩”工程,不切实际,贪大求全,盲目攀比、效仿,遍地开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争创新速度,争抢新项目,滥铺新摊子,大搞外延式粗放型盲目扩张。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认识不足。本来宣传鼓劲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思想的有效举措,结果却被滥用来“吹喇叭”,“造声势”,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表明对开发工作的重视,结果是务虚多而务实少;其二,一些地方在开发问题上,仍然固守着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认为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投资、支持行为只是权宜之计,所以要抢抓国家向西部大规模投资、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的机遇,快上多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谁动手慢了、动手晚了就会吃亏,于是又步入了无序竞争、盲目扩张的怪圈。其三,目前衡量干部“政绩”的标准依然还是速度、项目、产量等指标,而缺乏质量、效益等综合考核指标,这往往助长了一些干部追风赶浪、做“应景”文章的劣习。在升迁去留与数字“政绩”相挂钩的压力之下,他们又开始盲目拍板,仓促上马了一些“拍脑袋”项目,只求眼前轰轰烈烈,而不顾日后遗患无穷,结果又出现了新的“豆腐渣”工程、“烂尾楼”现象,进而成了腐败现象滋长和蔓延的温床。其四,缺乏有效的决策责任追究、责权利制衡机制。由于权责不对称,缺乏健全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决策主体对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承担的风险很小甚至勿需承担任何风险,从而导致了一些干部在决策中的随意性和功利性,干了一些得不偿失的蠢事,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是消极被动,坐等观望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一些地方无动于衷,反应迟钝,等靠要思想严重,依然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援助,靠优惠,要资金的思维方式,并且认为,西部大开发是中央的决策,是国家的大事,主要是一种国家行为,西部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搭便车”。目前西部最为短缺的要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西部自身无法解决,需要中央给政策给资金。另外,计划经济时代西部曾无偿支援过东部的发展,现在到了东部反哺西部的时候了,同时东部的开发开放是中央给予优惠政策的结果,西部也需要同样甚至更多的优惠政策。由于片面强调东部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中央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西部给予的无偿援助。于是,消极坐等,不思进取,伸手等政策、等资金,从而延缓了开发开放的时机,乃至影响了整个现代化大局。
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一方面是过分高估了西部大开发的艰巨性,而低估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习惯于向上要政策要资金;另一方面是在一些干部的头脑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遇事看风向、慢半拍,习惯于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因而在开发中消极应付,无所作为。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西部开发,寄希望于外部条件,最终只能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在新一轮开发竞争中被抛在后面,失去发展的机遇。众所周知,西部大开发与东部开发的时代、条件已经大相径庭,因而必须把西部大开发放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中国正以加入WTO为契机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背景下来全面审视,西部大开发应是以市场为导向、西部自身为开发主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发开放,是一种对内对外的同步开发开放,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全面提升西部经济能级和经济运行质量,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际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因此,西部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主动出击,有所作为,才能完成历史赋予西部的光荣使命。
三是目光短浅,寅吃卯粮
一些地方在“超前开发”的口号下,无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顾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过度、无序开发,有的甚至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最终得不偿失,后患无穷。固守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维,把开发简单地理解成卖资源、卖初级产品,完全寄托在资源禀赋的丰薄上,一味地滥采滥伐,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甚至开始新一轮的围湖造田,开荒垦地,结果总是跳不出“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怪圈。由于过度开发,使本来已经很脆弱的生态面临更大的威胁;由于无序开发,使本来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资源、能源提早枯竭,大大缩短了开采周期。最终结果是吃了祖宗的饭,断了子孙的路。这几年袭卷全国的沙尘暴,黄河几次断流,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等,正是大自然对我们无视生态安全的严厉惩罚。如以能源重化工基地著称的山西,近年来由于小煤窑等的过度开采,已经引起地下水资源严重破坏,水危机已经成为山西发展的最大威胁。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普遍存在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浮躁心态使然。今后再也不能干那些无视自然规律,片面强调人定胜天、战天斗地的蠢事了。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需要我们以稳健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贯彻落实。因此,要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克服上述三种倾向,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树立全新的大局观、生态观、可持续开发观。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特别是西部生态安全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努力实现西部开发中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西部大开发事关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事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事关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一句话,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要树立这样一种大局观,西部开发要自觉服从这个大局。同时,由于我国西部地域广袤,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人文环境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西部开发不是一件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的世纪性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西部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西部开发是对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如何合理有效开发,如何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利益,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开发。
西部在整个大中华生态圈中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西部多高原,中国的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而被称之为“江河之源”的青藏高原地处西部,因而中国的河流走向便是由西向东,西部正处在大江大河的上游。孕育中华文明、哺育中华民族的两条母亲河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西侧的姜根迪如冰川,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两河源头仅相距100多公里。西部广袤的地域,茂盛的森林,丰富的矿藏,是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繁衍传继之源,中国可持续发展所赖的能源、资源、水源大都在西部。可见,西部的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命脉之所系,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关键之所在。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生态观,并置之于西部大开发的首位予以高度重视,强化生态安全意识,把保护生态安全作为开发工作的前提条件,严格执行退耕还草还林的政策,确保水土不再流失,土地不再沙化,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为全国特别是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此外,还要树立可持续开发观。任何开发都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坚持可持续开发。可持续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可持续开发就是即期开发要为后续开发留有余地和空间,使后续开发有充足的资源和要素作支撑,从而实现即期开发与远期开发在更长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良性互动。在开发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第二,要树立辩证观。西部大开发既要有序又要有为,既要务虚更要务实,既要积极争取外援,但更主要的是自主开发,既要有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但更主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开发,既要积极进取,但又不能急躁冒进,既要启动即期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又要兼顾远期开发,确保开发的可持续性,既要立足于西部的开发开放发展,更要着眼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西部大开发“开”是手段,“发”是目的。西部大开发就是要通过开发推动西部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在开发中既要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又要有较大的作为,不失时机地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大开发既要积极宣传鼓劲,提高认识,使开发的重大意义深入人心,增强人们投身大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更要脚踏实地落实这一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支持,因此西部要积极争取外援,但西部作为开发主体,更要主动出击,联合外界力量加速开发进程;西部大开发既要有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但更主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开发;西部大开发中既要积极进取,但又不能急躁冒进,未经科学论证就盲目上马,仓促上阵,最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要把即期开发与远期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即期开发推动远期开发,实现可持续开发;西部开发首先要立足于西部自身的发展,以西部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要着眼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因为西部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困难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落脚点,所以加快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现代化,将会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要树立实践观。西部大开发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和选择项目,切不可盲目攀比,人云亦云。要以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向内涵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样体现在西部这个局部区域内。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开发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在制定开发规划和选择项目时,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盲目攀比、效仿,步人后尘,搞一些产业同构、产品雷同的重复建设项目。要以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利用大开发的契机,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重组和重新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主要以内涵式、集约型方式实现。
第四,要树立责任观。建立健全责权利相互制衡的机制,完善决策风险责任制和失误追究制,使决策程序科学化、规范化,并使之与干部的考察、使用、管理、升迁相结合。“政绩”指标要全面、科学,要真正建立一整套严格的标准,起到激励和督促干部务实进取,有所作为的作用。
任何决策都存在风险,关键在于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健全的责权利相互制衡的机制就能把决策风险降到最小,完善的决策风险责任制和失误追究制能大大降低决策中的随意性和功利性,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样由于责任和风险的对称性,决策主体个人要承担相应风险,从而增强了对决策责任人的约束。同时使之与干部的考察、使用、管理、升迁相结合,既有利于加强干部在决策中的责任观念,又有利于奖优罚劣,使之不敢干那些不负责任的事情。以往的“政绩”指标只侧重于量化,缺乏质的综合评判,因而助长了一些干部盲目贪大求全的劣习。对此,要予以完善,使 “政绩”指标全面、科学,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工作业绩。要建立一整套严格的“政绩”标准,真正起到激励和督促干部务实进取、有所作为的作用。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