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程秀生
近几年来,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两个反差很大的现象,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一是注册资本的快速扩张和产出的快速成长。
“九五”以来,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馒,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长11.2%,
平均增幅比“八五”降低31.7个百分点。分年看,增幅从1995年的22.8%回落至1997年的8.6%,1999年回落至6.8%,其中私营经济则由1996年以前25%以上的增长速度回落到9.2%以下。与之相应,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九五”初期达历史最高水平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1998年,非国有投资比重分别为47.6%、47.5%、45.9%。1999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46.6%,比重依然比1996年低1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缓增加了内需不足的压力。
与固定资产投资低迷现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以私营经济为代表的民营经济的注册资本和产值依然呈现超常规增长的态势。“九五”期间私营经济注册资本的年增长速度在36.3%—43.1%,总产值的年增长速度在21.6%—49.2%,均呈现高速稳定增长的格局,而资本的高速增长似乎又隐含着投资强劲的判断。
固定资产投资低迷和资本高速增长并存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是投资机制变化和投资方式多元化的集中反映。实际上我们常常在两个不同的含义上使用“投资”这个概念。当我们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研究扩大内需等总量平衡问题时,投资指的是对应于最终需求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可包括存货增加);对于全社会而言,固定资产投资意味着货币转化为固定资产,意味着固定资产的增加,惟有转化为资产的货币,才能形成最终需求。
然而,对于投资者和企业而言,投资是一种将本求利的行为,投资意味着货币和其它资产转化为资本。在改革前期,货币—资本的转化主要通过固定资产建设的方式实现。经过20多年的改革,投资领域、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都出现了重大变化:投资领域逐渐扩展,由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扩展到金融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投资方式日渐多样化,产业能力的获取既可以通过项目建设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非建设方式来实现。投资链条逐渐延长,由最终产品领域逐渐延长到中间需求领域。
目前,除固定资产投资外,民营企业还广泛采用以下投资方式:
——投资于金融企业,开办或参股银行、保险公司:目前,民生、华夏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地方发展银行中相当一批战略投资者来自民营企业,这类投资是真正的产业投资,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相当有限;
——投资于股票、证券(包括国债)等金融资产:目前每年股票证券投资规模以千亿计,基本来自民间财力,这类投资具有“中间投资”的色彩,对于出资人来说,投资行为已经完成,已经实现了货币—资本的转化,但从融资主体来看,真正的投资可能尚未开始;
——投资于产权市场,通过产权交易和企业并购,获得产业能力: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并购,在不进行项目建设的情况下实现了资本扩张和产业能力扩张,其中最突出的是民营企业新疆德隆集团公司通过收购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在水泥生产、番茄酱生产领域取得了行业优势地位。
以上三类投资方式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不直接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它们介于投资行为和储蓄行为之间,具有某种“中间性”,其中有的方式更接近于储蓄行为。“九五”以来,以上三类投资方式十分活跃,迅速发展,成为对民营经济更有吸引力的投资方式。这种情况表明,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低迷,并不意味着总投资的萎缩,而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在总投资中份额的下降,大量投资由固定资产领域“分流”到非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并形成了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低迷和资本强劲增长的特殊格局。
这意味着:
1.固定资产投资的低迷未必来自民营经济投资意愿的降低,也可能来自新兴投资方式的竞争,刺激投资总量扩张的措施既可能产生总量效应,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上升,也可能产生分流效应,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2.同其它投资方式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成长方面处于中心地位。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性措施在于,调整不同投资方式之间的利益关系。既要从宏观上采取措施,专门扶持实业投资,改善实业投资的效益预期,又要防止某些领域泡沫过多,效益虚增。
3.采取措施扩容证券市场、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对于迎接人世挑战十分必要,但要同时采取配套措施,以抵消资金分流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订财经短信新闻 国内外经济动态了如指掌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