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药业上市后的风风火火,一下子刺激了有关民营企业的“上市情结”,张口双高认证、上市计划,毕口二板。说白了,虽然民营企业是目前中国各种经济成分中最活跃、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平均利润率相对而言比较高一些,但是还是有一种“身份”未被认可的焦虑感。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长时间以来是爹娘不待见的主儿,如今凭着机制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敏感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然也就萌生为社会所承认的想法,上市成为其中一个主要的途径。但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上市不一定就是英雄,不上市并不一定是狗熊。其实,作为一个企业家完全没有必要有这种身份忧虑,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当然,上市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可以拿来大把的容易钱(Easymoney),但是萝卜还是萝卜,土豆仍是土豆,对于真正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上市对于民营企业家而言,第一个考验首先是,能否舍得别人分一杯羹的股权稀释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的企业家会大度地拍着胸脯说,没问题。稀释股权意味着割肉,尤其是占绝对控股权的大股东要出血。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民营企业家而言,要和上市后的股东一起瓜分自己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利润,确实是一个绝对现实和痛苦的抉择。一个赫赫有名的家电企业老板毫不含糊的说,为什么要别人和自己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现实的股市中,能掏出真金白银分红的上市公司实在凤毛麟角。
即使解决了这个问题,能迅速建立起保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机制吗?未上市之前,老板在企业里面说一不二,决策效率相对于开会讨论、再开会再讨论的其他成分的企业效率要高得多,现在什么事情要开股东大会、发公告,一切决策事宜总会有人指手画脚,要按照章程、规矩办事。队伍是找到了,但是也多了公众股东这个认利不认人的婆婆,凡事要按照定下的条条框框来办,从前“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变成了民主化决策。这套管理机制如果连影子都没有,就先别奢谈上市的美妙感觉。如果企业并没有在管理机制上有脱胎换骨的改造,股民选择的方式只能是“用脚投票”,最后反而会因为上市拔起萝卜带起泥,把本来可以掩藏的很深的管理问题暴露得一览无余。
上市的另外一个困境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企业的决定性问题。上市后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资本市场问题。上市从人的角度而言,是人力结构的一次重组,尤其是一些外来的和尚要来庙里主持一部分工作。老板的“山大王情结”和外来和尚的“林冲情结”、老员工打天下的老臣情结和新员工的“还是看我的”的自大情结,是公司很难解开的小疙瘩。
既然社会能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也就没有必要以上市论英雄。哈耶克指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它的制度的基本原理是鼓励一切个体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生活。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它的制度的基本原理是鼓励所有员工在所有可能的方向上创新。民营企业二十年的创新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如果抛弃上市的身份情结,猛回头我们会发现,创新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这是做企业的另一层境界了,其实这也是已经上市的企业所追求的。或许这就是企业层面的异曲同工吧。文/冷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