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

2001年07月27日 13:05  中国经济时报 

  周天勇[微博]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学术界创造的一种提法。它的本意是想缩小工农和城乡差距,将农村建设得和城市一样,让农村居民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而城市中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要与农村拉得太大,有必要时,城市的人要迁移到农村去劳动和生活。在1978年以前,谈不上将农村建设得与城市一样,只是强调城市要农村化,降低城市的工资水平、居住和其他生活条件;鼓励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后来又有了“五七”战士到农村去,将2000万市民变成农民。但1978年以后的“城乡一体化”发生了变化:含义是城市要提高生活水平,要将乡村变成城市。

  “乡村工业化”是我国较权威的社会学家在20世纪前期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里,一是城市工业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积累资金,农村几乎没有乡村工业化的能力;二是农村以粮为纲,如果搞工业,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嫌疑,大多数地方刚露头就会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改革开放后,乡村工业化发展战略才得以实施。

  1978年改革开放初时,国内一些学者分析,中国人口太多,如果走国外城市化的道路,资金缺乏,会形成人口大量流动、交通拥挤、粮食没人种等问题。国外一些学者也跑到中国说,西方国家城市中有许多毛病,如交通拥挤、失业、房租房价贵、犯罪、污染等诸多问题。就此提出建议,你们中国不要再走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把乡村建设成城市,在乡村里搞工业,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的具体化是我国一些学者当时提出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政策建议。我们不去探究1978年以前这种道路和政策的得失,只探讨1978年以后这组发展战略和政策实践带来的利弊。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形成的乡镇企业发展,在我国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吸收转移了近1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由于改革开放后的近15年中,我国经济总体上一直是需求大于供给,加上企业包袱轻,机制比城市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灵活,市场观念强,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乡镇企业功不可没,没有20多年乡镇企业的发展,我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也确实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许多农村的房子建设得与城市一样,甚至比城市还要好;农村里修了公园,有了街道,晚上有路灯。农村变成了城市。

  从外部景观看,有些典型地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农村”。笔者曾经总结这种现象,一种是“蜂窝煤”式城市化,即农村中有城市街道、建筑,猪鸭可以在街道中漫步,城市中有农村的耕地、田园,牛羊在城市田埂上吃草,公鸡在城市里打鸣;另一种是“蛇皮”式城市化,即在公路两旁有建筑物,城镇式的建筑物包裹着公路,建筑物的后面就是广大的农村田地。有的地方,这种“蛇皮式”城市建筑可以沿公路干线绵延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个别的断断续续几十公里。可以说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不知道叫什么好。中国一些地区的这种人文地理景观可以起一个名称,叫“村城”。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上,有的学者突发奇想,对这种做法进行了高度总结,叫“农村包围城市”和“城市在农村中开花”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道路,具有中国

  特色。过了二十多年,我们用发展经济学分析的视角反观和反思这一切,“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很麻烦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首先,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以来,一些学者,甚至权威人士,总是武断地认为,城市占用了耕地,浪费了耕地。因此,他们强烈呼吁,要控制城市的发展,不要再让城市占有耕地了。也有一些人潜意识中以为,“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占用土地最少。其实是大错特错。据统计计算,一个小城市万元工业产值所要占用的土地比一个大城市高出80倍!在乡村中发展工业和建设街道,占用的土地更要比城市中多得多,同样的产值产出,在农村中需要的土地约是城市的几百倍!在一个村里投资建一个工业企业,需要一条道路,要有一个污水处理厂,要有一个交通和储藏体系,要在工厂里建一些诸如后勤等服务设施,占地面积大大上升;而在一个城市里,可能十几个企业,甚至上百个企业,合用一条路,只有一个污水处理厂,也可以用一个交通和储藏体系,而企业内部的一些后勤可社会化,占地面积大大下降。

  把乡村变成“村城”,也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村里几百人,多也就几千人,要建街道,街道上却没有多少行人;要建幼儿园、学校、医院、邮电所、银行、公园、自来水厂、煤气站等等,利用率却很低,没有多少人看病、上学、游公园;要修一条甚至几条公路和其他的“村城”连接起来。在城市中,可能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有一个公园,有一个自来水厂,其它设施也是如此;而几十万人的城市与几十万人的城市之间,有一条或者两三条公路连接就可以了,公路网密度大幅度下降。同样的居住人口,在农村需要土地为城市的十几倍。是将人们都几百人几百人地分开来,建设他们需要的这些“村城”不可缺少的设施和密度很大的公路网,占用土地多,还是将他们集中到城市中,占用的土地少呢?毫无疑问,还是城市占用土地要少得多。

  其次,分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发展得不到聚集经济的推动。人口、生产要素、企业、市场、基础设施等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带来聚集经济效应。“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一是地域内的企业太少,无法进行分工和协作。如一个机械厂,里边要有一个铸造车间,但是铸造车间效率又很低。而一个城市内,企业较多,可能有十个机械厂,这样铸造车间就可以变成铸造厂独立出来,为十个机械厂配套,提高了生产效率。而村子里的企业,与远离企业的别的村子里的企业分工协作,则交通运输等交易费用太高。二是企业规模不大,每一个企业没有规模经济效益。在一个村子里建一个企业,往往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市场容量、交通运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制约,规模都很小,达不到经济规模,固定成本较大,效益较差。三是企业由于建设在村子里,基础设施、市场容量、劳动力素质、信息流动、交通运输等等外部条件不经济,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总之,为什么乡镇企业近几年效益滑坡、销售困难、结构急需调整,与这些原因无不关系。

  再次,分散型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容量较小,无法调整产业结构,也无法大规模地增加就业。时常见到一些地区的文件,甚至一些学者称,要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在农村中无法很好地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无法发展现代第三产业。一个商场、一个小饭馆,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人口,也需要人口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在农村,一是服务业需要的需求人口少,达不到需求规模,二是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很低,除了公费用餐和一些非饭馆不可的请客外,人们很少到饭馆去消费。更谈不上更高级、大规模的服务业消费。有资料分析过,一个现代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25万人口的城市,这是其需要的最低规模。低于25万人的城市,发展一个现代的第三产业,从消费市场容量的规模条件上看,很困难。

  除了上面所述之外,“蜂窝煤”式和“蛇皮”式城市化,还带来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交通紊乱,运输时间加长,运输速度放慢。比如,一些“蛇皮”式“村城”地段,公路两旁商店、饭馆等林立,之间常有行人横过,影响了交通速度和流量。比如由于村与村之间要修公路,但是由于路网太密集,资金有限,只能修低等级路和窄幅路,影响速度和流量。结果是运输效率降低、费用加大。二是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家家厂厂流污水,垃圾遍地,江河湖海受到大面积污染。而且由于污染分散防治和治理成本太高而无法控制和根治。理由我在“三农问题经济学”的第二篇文章中已经进行过论证,这里不再赘述。三是与城市相比,“村城”使人口交流范围很小,交流机会不多,人口的素质提高受到影响。在一个大城市里,人口流动频繁,信息交流量大、速度快,人们思想观念和习惯容易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由于人口多,并迁移性人口比例大,人们的通婚范围扩大,人口的优生素质也得到人口规模条件的保证。历史和现代有许多案例,人口迁移性和流动性强的国家、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就快。比如美国、深圳、温州等,无不是这样。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乡村一点工业也不能搞,乡村的人不能过城市人的生活。一些劳动密集、资本需要量小、规模小、无污染、对外部经济条件要求不高的企业,也可以在农村搞。特别是一些手工业作坊,在加工农业产品方面有它自己的优势。但是,农村工业要上档次、上规模、有污染、资本需要量大,就要集中起来,就需要到城镇和城市里去。乡村的人愿意过城市生活,但不愿意到城市里去,也并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在乡村过城市生活的人较多,可能占地、污染处理、公益设施建设、卫生环境维持等成本要比集中起来的城镇和城市要高得多。

  另一方面,集中型工业化也不是说全部要搞大城市。而是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集镇、中心村、村等,要形成体系。总之,农村人口要向城市和城镇集中。最终结果是,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少,集中居住的城镇和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这样才能使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乡村就是乡村,城市就是城市。城市,就要点状分布、组团扩张、规模发展、合理布局、公路铁路航线水运相连、大中小城市和城镇成为体系;城市里不搞农村,公路两边不搞“蛇皮”建筑,农村中不搞城市。将农村搞成城市,城市里搞农村,经济上极不合算。因此,目前许多地方将乡镇企业集中,迁到城镇和城市的工业区里,撤村并镇,其背后,就是经济规律要求人们这样做。许多学者,许多领导,许多地区,已经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的不伦不类和诸多害处,已经坚决地在走集中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道路。但是,也有些地方的政府,还将“城乡一体化”写入他们地区的“十五”发展规划,甚至还有的地方领导在提“乡村工业化”。这说明,错误的理论是多么根深蒂固!因此,需要在我们的官员中,普及发展经济学的知识;社会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也需要学习发展经济学。结构转换、城市化、工业化、人口流动、成本、机会成本、规模经济、外部经济、聚集经济、交易成本、市场容量等等知识,无不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实践操作中起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我萌发写“三农问题”经济笔谈的重要原由。从发展经济学的分析看,分散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太高,因而笔者呼吁,不要再提“城乡一体化”,也不要再提“乡村工业化”。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