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则柯/文
自从4年前政府开始推行“放心肉"以来,广州市场上“放心肉"和“私宰肉"此消彼长的拉锯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按照原来的设想,推行检疫合格、比较干净的“放心肉",应该是民心工程。可是反复拉锯的结果,“私宰肉"的市场份额仍然大得很。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放心肉"沾染了太多垄断的毛病。
“放心肉"推行之初,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在保鲜方面下功夫。这是处于垄断位置的企业“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的表现。具体地说,屠宰太早,前一天晚上就已经完工。广东天气这么热,肉宰了放那么一晚上,岂有新鲜之理?相反,“私宰肉"却是半夜爬起来宰的,尽管逃避检疫贻患无穷,但是那新鲜劲还是有很大吸引力。当然,炮制“私宰肉"的人起早摸黑,全是私利推动,这点大家都清楚,就不必多说了。
垄断的另一个结果,必然是索取比较高的价格。质量也好,价格也好,人大代表固然一再呼吁,但是凭良心说,政府在监管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问题是垄断的地位一日不改变,垄断的必然行为就一天不能消除。就拿价格说吧,即使人大、政府要它把价格降下来,它一定会这项成本那项开支给你诉苦,仿佛再降一点就活不下去的样子。但是如果是竞争企业,像现在的家电行业,谁要是价格降不下来,他只好到一边去,市场根本没有你的位置,再叫苦也白搭。
政府认可的“放心肉"屠宰场,因为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励精图治的精神,从而给“私宰肉"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广州在未定点屠宰前,每天屠宰大约1万头猪供应广州市区的市场。实行三个定点屠宰场屠宰之初,每天定点屠宰差不多7000头猪。后来逐年下降,直到去年底今年初的每天只有3000多头。你看,“私宰肉"的天地就那么大。
“放心肉"和“私宰肉"相比,每50公斤贵八九十元。利益驱动,广州不少肉档档主就千方百计卖私宰肉。你到肉菜市场细心看看,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只进一爿“放心猪",案板底下却“藏"着更多的私宰肉。广东人喜欢买“猪腱"煲汤,有些只进一爿“放心肉”的档主,却可以变出许多猪腱卖。问题这样严重,当然可以说是监管不力,监管放水也不是个别现象。但是不从质量和价格上根本解决问题,巨大的经济利益摆在面前,严格监管也难。至于一些星级宾馆都购进私宰肉,道理也在这里。
据了解,现在批发商对他“负责"的肉菜市场,具有垄断地位,别人不得向“他的"市场供应猪肉。这种情况不改变,禁止“私宰肉"谈何容易,这种情况不改变,“放心肉"就做不大。(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