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2004胡润强势榜 > 正文
 

黄光裕争夺百亿首富交椅 四任富豪基因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 16:44 《竞争力》杂志

  记者 尚言

  35岁,创业18年,铺就零售网络。4年间,两度借壳一间公司,财富估值突破百亿,逼近中国首富位置。黄光裕认同李嘉诚之“商者无域”,有人将其资本手腕与李泽楷收购信德佳作比。若兼两代超人财技,首富舍他其谁?

  2001~2004年,4年间,4位首富,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不同理念,一年年升高的门槛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孕育富翁的沃土。究竟是什么让差异巨大的他们走向了同一座财富虚位?在学会通行的游戏玩法后,中国首富离世界首富还有多远?

  百亿首富悬念

  年仅35岁,创业18年。短短5年间,铺就零售网络,并将自己估值超过百亿,逼近中国首富位置。自身认同李嘉诚,别人将其比作李泽楷,他会是两代超人的传人吗?

  2004年9月10日,香港股票市场,代码0493的股票简称由“中国鹏润”正式更改为“国美电器”,至此,从7月末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黄光裕“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暂告一段落。

  追逐热点者或许会暂时将其放在一边,而以胡润、范鲁贤为代表的一批富豪榜运作者则会继续盯住黄光裕,因为他很可能会取代2003年的丁磊,成为最新一任中国内地首富。这位亚洲首富李嘉诚的小同乡,不仅在短短数年之间将旗下的国美电器零售网络迅速扩展至全国,而且用精妙的资本运作技巧将其价值最大化。

  在这场买卖双方皆为黄光裕自己的交易中,被置入上市公司的国美电器之65%的股权被估值为88亿元(约合83亿港元),以此计算国美电器的总价值便超过135亿元,何况这还不是黄名下国美的全部。而黄拥有国美电器的绝大部分股权,加之其另外的房地产资产,其财富估值当在135亿元之上。

  事实上,这些纯粹依据股市变动计算出的数字很不可靠。在这场交易中,作价标准是5.52元/股,而在交易完成后,股价则逐步走跌,9月10日国美电器收盘于4.9港元。即便按此数字计算,黄名下的资产价值仍在120亿元之上。这足以支撑他登上首富之位吗?

  丁磊现在的财富比之高峰期已大幅缩水,以9月10日网易收盘价35.51美元计,其价值在5.8亿美元左右。倒是陈天桥一路追赶,其拥有65%股份的盛大网络自年中上市以来,股价维持攀升之势,以9月10日收盘价24.19美元计,其身价已超过11亿美元。如果其继续良好的升势,则新首富的诞生还要有一番比拼。

  抛开这种对比,黄光裕究竟能否成为首富并不重要,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黄光裕对自己的资产估值方法是否合理,以及其财富背后深不可测的传闻。

  看似简单的创业史

  上世纪80年代中,年仅17岁的汕头少年黄光裕(又名黄俊烈)与哥哥黄俊钦一道,身揣4000元钱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进入北京,在做了半年生意后,最终选择在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1987年1月1日,正式打出“国美电器”的招牌。

  这就是目前有关黄光裕惟一可循的发迹前传,依靠这家电器店,他在18年后逼近中国首富的虚位。与其他很多富豪类似,在白手起家的神话后面,传言一直相生相伴,直指国美电器最初靠经营走私品起家,甚至直到现在仍有见不得光的交易。

  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的黄光裕并未直接反驳这些传言,只是声称其兄弟用于投资珠市口那家家电店的10多万元来自“在内蒙古做贸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的积累——至于为何是内蒙古,又具体是何种贸易和生意则不愿多讲。

  如今回过头来总结,会发现黄光裕创业切入点之佳。虽然中国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物质条件仍然相当落后,流通领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几乎所有消费品市场上,都是卖方市场,家电市场尤其如此,80年代中期仍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国美在经营之初便开创了很多业内先河,1990年首创“包销”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中缝登出商品报价广告,1993年开始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店铺,1996年由单纯经营进口商品开始转向以国产与合资品牌为主,19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

  故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却也复杂。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国美电器创业初期就是靠贩卖走私家电赚取了可观利润。这种判断的背景是,80年代中后期进口家电门槛很高,像国美这种个体户式的零售店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保证货源供应,而乘虚而入的走私家电正好满足了国美的需求。一个为很多人知晓但从未点破的事实是:那个时期的企业不少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包括数家现在极具影响力的企业。

  黄光裕对这种质疑的回应是:自己所卖家电产品都有正规手续包括供货方提供的发票。他非常肯定地表示:“没有去走私,也没有从走私者那儿进货。作为一个零售企业,我做不到,也没必要去调查供货方、甚至供货方的供货方,他们的货物是哪儿来的。”业内人士认为此说的潜台词便是,不直接参与走私链条,而是通过中间商买二道乃至三道的走私家电,这样既可保せ踉矗执蟠蠡乇芰宋シǚ缦铡?lt;/P>

  1993年,就在国美电器已在北京迈出连锁经营步伐并开始涉足房地产业时,黄氏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称,他分得了“国美”品牌和几十万元现金,而包括房地产业务在内的资产归哥哥黄俊钦,后者创办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新恒基集团。分家3年后,黄光裕重又进军房地产业,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西二环的鹏润家园。

  与金牌壳王的首度合作

  尽管国美在十余年的积累下,从1999年开始发力走向全国,但外界对其扩张之举看法迥异,而资金保证则是质疑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从那开始,国美的上市努力就成了业内外人士的谈资。

  5年前的国内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屈指可数,排队等候融资的公司却连绵不绝,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国美?2000年,黄光裕将目光转向了香港,同时他认识了有“金牌壳王”之称的潮汕同乡詹培忠。这是黄光裕财富之旅中的最关键一环,正是与詹的合作,使黄光裕学到了资本运作技巧,并最终超越了詹。

  2000年6月,与詹培忠有密切关系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HK 0070)设立了一家BVI公司Jumbo Profit,以“独立的机构短期投资者”名义,以1920万港元现金收购了京华自动化(HK 0493)原大股东的一小部分股份。一个月后,詹自己控制的BVI公司Golden Mount,以5600万港元现金购得京华自动化原大股东的绝大部分股份,从而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

  但是,最明显的疑点就是对于有“壳王”之称的詹来说,二级市场炒作才是其最终目的,实际想控制上市公司很可能幕后另有其人。2000年9月,通过向大股东供股,詹进一步加大了对京华自动化的控制力度。

  直到2000年12月6日,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将用现金加股权的方式向第三方购买资产以发展物业租赁业务,而卖方正是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此次运作完成后,黄光裕以持股3600万股(16.1%),成为京华自动化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詹培忠(22.3%)。

  一年多以后,2002年2月5日,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增发13.5亿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Shining Crown现金认购,公司将全力发展地产业务。在此消息刺激下,京华自动化的股价在短时间内涨了4倍。

  此交易完成后,黄光裕将合计持有京华自动化85.6%的股份,终于取代詹培忠,走向前台。2002年4月26日,黄向外转让了11.1%的股份,将其个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从而回避了全面要约收购。2002年7月,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而中国鹏润的主要业务便是向黄光裕收购的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北里7号院的物业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买壳过程中,黄光裕不仅获得了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还通过上市公司的现金支付以及股权转让实现了部分套现,而詹培忠则在二级市场上获利颇丰。这种操作方式无疑对黄光裕的资本运作思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迷雾中暗渡陈仓

  在黄光裕将部分地产业务装入中国鹏润以后,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其迅速扩张的电器连锁业务将会很快寻求上市融资,早在2002年初,便有传言称国美电器会在年内登陆香港股市。而后,在2002年末,黄光裕将目光重新转向内地,与宁城老窖(SH 600159,现简称ST宁窖)的第一大股东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但在一年后,双方又产生纠纷并最终解除协议。

  这一年多时间内,有关国美电器的上市方案传出多个版本,显得扑朔迷离。而就在这个过程中,黄光裕却已暗中拿定主意,决意将中国鹏润再做一次壳,这也是其甘愿放弃宁城老窖之壳的原因之一。

  2003年初,黄光裕重组国美电器,将北京、天津、济南、广州、重庆等地共18家子公司94家门店置入,由其全资公司北京鹏润亿福持有国美电器65%的股份,黄个人直接持有剩余35%的股份。2004年4月,鹏润亿福又把所持国美电器股权全部出售给了BVI公司Ocean Town(由黄光裕通过Gome Hodings全资持有),国美电器转眼间变成了中外合资企业。

  两个月后,又一场大戏开演。这一次,黄光裕直接首发出演。2004年6月7日,中国鹏润发布公告,其于6月3日通过全资控股子公司购买了Ocean Town100%的权益,其惟一资产便是国美电器65%的股权。此次交易完成后,中国鹏润的主营业务将转向零售业

  在这场价值88亿元的交易中,并未涉及现金,其中2.435亿港元由中国鹏润发行4410万股新股支付,余下80.58亿港元将通过发行两批可转换债券支付。交易完成后,黄光裕对中国鹏润的持股量由66.9%增至74.9%,恰好在全面收购之底限。而如果可换股债券到期全部转股后,其持股量则会增至97.2%。

  国美电器是高估还是贱卖

  此次交易抛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其估值过高,而有人却认为黄光裕此举之高明,可进可退,不仅可以防备被外资巨头收购,也可以随时进行部分套现。

  实际上,对比目前全球家电零售老大Bestbuy,便可看出国美电器的价值几何。Bestbuy 9月10日股价收于50.45美元,总市值约为163亿美元,而其2003年度净利润为8.3亿美元,动态市盈率为19.63倍。

  而国美电器2003年度的净利润为1.78亿元,如果按照20倍的市盈率计算,其总市值不过35亿元,65%的权益不过价值23亿元,与88亿元的代价相距甚远。当然,国美电器仍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能完全以过去的数据来评估其价值,若按照2004年第一季度净利润0.85亿元推算,其全年的净利润当在3.5亿~4亿元之间,则总市值最多可达80亿元。

  如果说Bestbuy还不能作为对比的话,但随着2004年7月苏宁电器的发行上市,出现了一个不错的比较对象。苏宁电器(SZ 002024)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60.34亿元,净利润9890万元,发行价为16.33元,发行市盈率11.26倍。据其刚发布的半年报,2004年上半年保持了快速增长,净利润达5700万元,每股收益0.61元,其9月10日收盘价为35.05元,以此推算其动态市盈率超过20倍。

  而按照国美电器的设想,其到2008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以其现在约3%的净利润率推算,净利润会在30亿元左右,如果按照20倍市盈率,总市值当在600亿元左右。如此看来,现在国美电器的估值仍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实际上,黄光裕之所以如此估值的一个重要基础便是:国际资本市场非常看好连锁零售业态,联华超市(HK 0980)和物美商业(HK 8277)在香港市场受到的追捧便是明证。

  超人的传人?

  在这场交易中,减持部分股权是黄光裕计划中事,而较高的估值则可以将股权用作支付手段,这将极大地支撑其扩张计划。据国美电器执行董事张志铭透露,国美今后两年的扩张将急剧提速,迎来一轮新的开店高峰。其传统门店将按照2005年35家、2006年35家的扩张计划高速开设,并且将迅速建立起主营数码产品的上百家数码门店,其具体扩张速度为2005年152家,2006年183家。此外,国美电器还计划到2006年底,在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开设6~9家平均面积15000平方米的超大门店。

  与此同时,国美还准备将零售网络优势扩展至音像业务。2004年4月,其向外宣布5年内斥资5亿元,打造5000家直营连锁店的“雄鹰计划”。而国美音像将复制国美家电连锁的经营思路,依靠广泛的销售网点,将正版音像制品的价格拉低20%~30%。

  在零售业定下宏伟计划之后,国美也将在房地产领域重新下注,其旗下鹏润地产宣布今后开发的项目将不再沿用“鹏润”品牌,而改用“国美”品牌,并将在3年内逐步进入华东、西南及华南等主要省会城市进行开发。

  兼任鹏润地产总经理的张志铭表示,在产品方面会奉行住宅、写字楼、商业地产齐头并进的策略,在扩张方面奉行的“一、三、五”策略:一是指鹏润地产走出北京的第一步会与国美电器当年一样,仍是天津,并计划一年内完成天津项目的前期开发,保证顺利开工;三是指3年时间内逐步完成华东、西南、东北、西北、中南、华南几个主要省会城市的市场进入与项目开发;五是指5年进入各区域主要一级城市。

  对于发展强劲的中国经济来说,零售业和房地产业都孕育着巨大机会。而黄光裕也坦承,在他看来,二者之间具有互补关系:零售业短期现金流量大而利润较薄,房地产长期沉淀资金,但一旦启动销售,则可能立即获得较高利润。他并不否认国美电器所产生的现金流会用于别的业务。“这笔巨大的现金就在我这儿,谁也说不清它是谁的,如果不加以利用,岂不是一种机械的经商头脑?”

  据说,黄光裕非常认同同乡超人李嘉诚的经营理念,认为其已臻商者无域的境界,可以在众多业务领域游刃有余,而又将彼此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协同效应。而在国美电器借壳上市的交易中,更有人将黄光裕与小超人李泽楷当年借壳信德佳作比。如果说黄光裕身兼两代超人的财技,那他不做首富谁做?

  “坏孩子”国美

  直到1998年,国美电器的发展一直局限在北京地区,尚未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而从1999年其开始向外扩展之时起,有关国美的议论便多了起来,在其零售网络越来越大后,经常会听到国美与他方,尤其是上游供货商之间的纠纷。

  事实上,在流通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分配的争端,甚至是主导权的争夺。国美电器在羽翼渐丰的过程中,逐渐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甚至被人称为“坏孩子”。

  跟老大叫板

  国美与制造商最近一次发生较大冲突是在今年初。2004年2月17日,成都国美召开发布会通告成都当地空调经销商,将执行总部“空调大战”计划,从20日开始对其售卖的几乎所有品牌空调进行大幅度促销,其中一款格力空调降至1000元,为降价之首。

  格力方面随即做出反应,认为这次降价活动为国美的单方面行动,给自身造成了很大损失。首先是损害了自己高质量的市场形象,同时,突然降价给四川其他的经销商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格力向成都国美正式发函,要求立即停止降价行为。

  但是,成都国美拒绝了这一要求。成都国美坚持认为这是商家的正常促销,坚持继续降价。此举最终导致了格力自成都国美卖场主动撤出。3月9日,国美向格力发出“清场令”,双方合作关系终止。国美开始全力扶植二三线空调品牌的成长,格力也开始与北京大中、上海永乐等家电连锁企业探讨合作。

  一场家电零售老大和空调老大之间的互相封杀好不热闹。其实,早在2003年5月,深圳国美就曾搞过一次“买威力、送格力”促销活动,由于威力品牌知名度远不如格力,此举引起了格力的极大愤怒。与此类似的是,在过去,国美和海尔曾经吵闹了4年,一直注重高端品牌形象的海尔和走低价战略的国美也是互不认可。

  国美敢于和老大叫板已不是第一次。2000年7月,针对彩电峰会的限价,国美选择了不予理睬,连续数个周末在京、津、沪各门店推出特价彩电,迫使彩电峰会成员的产品相继在国美大幅跳水,“国美击垮彩电限价联盟”一词频频见诸报端。

  7月15日,熊猫彩电在国美的门店上演跳水比赛,其主导产品21英寸超平彩电及主销机型2966型超平彩电售价1898元,比彩电峰会的限价低690元。7月20日,熊猫集团副总经理邓伟明专程到京,称国美搞这次特价活动事先并未和熊猫沟通,并立即停止了2966型彩电的后续供货。

  而后,当时的彩电大王长虹登场支援熊猫。7月28日,长虹北京分公司就北京国美推出74厘米超平彩电卖1980元之事,发表了措词强硬的书面声明,并暂停供货,要求国美对该次炒作给长虹造成的损失负责。

  对于国产品牌如此,国际品牌也同样如此。2003年1月,上海国美与日立空调方面在利益分配商产生严重分歧,谁也不肯让步,上海国美总经理陈云峰和上海日立对外发言人綦伟都在接受采访时措词强硬。

  2003年11月,上海国美又与中国移共同启动了“超低价围剿G网手机”的活动。该活动将十余款GSM手机价格下调30%~50%,其中一款摩托罗拉的手机跌破200元。该活动与此前上海永乐电器掀起的CDMA特价手机活动一道,一举击溃了上海原有的手机价格体系。

  但是这种消费者普遍欢迎的行为引起众多手机厂商的普遍愤慨。有数家厂商抗议国美的“超低价”,认为属于违反合同操作的行为,并要求国美马上停止特价销售。上海国美方面态度强硬地表示,绝对不会改变原定的销售计划。而国美总部也将用“终止长期合作”来强制厂商接受国美实行的“超低价”。

  旧业态一致抵抗

  零售网络越来越大的国美不仅与上游厂商冲突不断,而且其低价策略也经常引起同行的不满,尤其是原有零售业态的一致抵抗。

  1999年中,当国美第一次走出北京,到天津开店的时候,当地包括劝业场、百货大楼、滨江商厦等在内的十大商场迅速走到一起,成立了商业联合体,并达成天津市电讯商业联合协议:十大商场统一协商电讯商品市场零售价,联合进货,共同享受厂家价格优惠政策,甚至动员了某些政府部门企图限制国美的发展。联合体随后给各个国产与进口、合资彩电生产厂家发去《关于统一电讯商品零售标价的联合声明》,要求厂家协助十大商场统一天津的电讯商品价格。

  在天津国美开业前的10天里,天津十大商场至少召开了3次会议。7月10日,天津国美开业,当日下午十大商场再次集会,邀请了厦华、康佳、长虹、海信、海尔、索尼松下、夏普、日立等驻津代表及天津市商委、天津市家电协会负责人,紧急磋商天津电器市场秩序维护问题,并向天津市商委指控国美违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其实,在1999年初国美到北京郊区大兴县开设分店时,就曾第一次遇到来自同业的阻力。大兴县原有的三家经营家用电器企业的部分职工先后到县商委、县委、县政府信访办公室反映情况,认为国美到大兴办店,将会冲击本县电器市场,要求进行干预。大兴县商委明确表态:区域商业市场是封锁不住的,政府绝不用行政手段干预正常的竞争秩序。

  虽然国美最终成功进入天津市场并站住了脚,但这也是一系列争端的开始。2001年8月,沈阳国美开业,遭到当地四大商场价格协会的封杀;而后在北京有25家商场组成联盟与之对抗;2002年1月,国美在济南开店,甚至遭遇了炸弹威胁。国美每进入一个新的区域市场都会遭到当地原有百货商场的激烈对抗。

  而到了2003年12月,国美更是主动向全行业“邀战”,其在京召集相关专家、学者就“购物返券促销与消费者权益”展开专题研讨会,大肆抨击零售业内目前惯用的返券促销活动,痛陈返券弊端,并宣称国美将杜绝返券、采用价格直降的促销方式。一时间有关国美炒作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挑战仍将继续

  无论是和上游厂商的争端,还是与同行的冲突,本质上都是利益问题。黄光裕何尝又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国美目前是业内老大,但尚未到真正可以号令诸侯的地位,与厂商建立其战略合作关系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就在今年初与格力激烈争吵的过程中,2月底,国美在北京长城饭店举办了“2004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这是中国家电行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这也许是国美希望能与厂商建立良好关系的转变。一向咄咄逼人的国美方面在会上一反常态地率先对厂商表示“希望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新型的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加强厂商合作,相互支持相互服务,通过资源共享、专业分工,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最终达到战略协助、合作取胜”。

  毕竟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关系搞僵了对谁都没有好处。黄光裕在会上就表示:“现在大家最担心最害怕的是商家什么时候把厂家放弃了,但实际上对于厂家放弃商家我们也很害怕。每一次有这种行为,都可能导致我们两家企业或者整个行业最起码要倒退好几个月。”

  但黄光裕也偶露峥嵘。对于有些态度暧昧的厂商,黄直言:“假如大家永远处于互相利用、互相猜忌的状态,这就将是恶性竞争循环。在如今厂家、商家谁想把谁挤垮、谁想把谁控制在手心之中,可能性都不大。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加强互信和真诚度,减少排斥与不信任,为长远发展设计努力的方向,来整合咱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咱们谁也离不了谁,况且你若拿我黄光裕平衡我的对手,我就有办法去平衡你的对手。你对我有越大的信任我就给你越大的信任,你能给我付出,我就带头扶持你的品牌,这就是做事的规矩。”

  目前有种种迹象表明,国美极有可能开始发展自有品牌的产品,并企图占领商机巨大的售后服务领域,如此形势将会进一步加剧国美与家电厂商之间的博弈。

  国美害怕谁

  在8月初商务部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中国前30家商业连锁企业排名中,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分别以148.3亿元、105.5亿元的销售额(销售额数据与相关上市公司公布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并不一致,以下文中若无特指,提到的企业皆指上市公司)排在二、三位,而上海永乐电器也第一次跻身前十,排在第九位。

  十强占其三,可见家电零售专业店发展之快。而对于总体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的家电市场,即便是老大国美,也不过占有5%的市场份额,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尚未形成领导性品牌。在这种格局下,与其说是在跟对手竞争,不如说是与自己赛跑。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包括国美、苏宁在内的家电连锁企业,才急切地不断扩张地盘。

  海外对手没什么可怕

  2003年12月,国美电器最大门店——北京首体店开业,由于该店选址于家乐福超市楼上,当时有媒体渲染此事为“国美向家乐福叫板”。

  国美与家乐福固然都是零售企业,但经营重点的不同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性并不强烈,反而会有互相促进客源的作用。

  倒是在国美今年初“长城峰会”召开前4天,有一则消息或许会令国美稍感不安。2月21日,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零售商Bestbuy集团高层集体抵达北京,宣布“今年拟在华采购12亿美元家电及计算机类产品”。尽管Bestbuy尚未有明确的在华开店计划,但正像沃尔玛、家乐福之于超市,百安居之于建材连锁,国际巨头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让还没发育成熟的本土企业紧张。

  国美总部采销中心总经理华天曾如此表述:“国美的第一个市场完全来自于旧有家电渠道撤退留下的空间;第二个市场是在旧有渠道退场之后,从相同业态的对手手中夺取;而第三个市场则是随着产品技术的发展,消费形态发生转换后出现的类中国香港产品的市场,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市场。当然,这第三个市场是要从跨国家电流通品牌手中争夺的。”

  从目前的局势看,旧有业态基本不再具有竞争力,相同业态的本土企业仍然可以相安无事,在黄光裕的脑子里,或许真正在意的也是迟早会进入的外资家电零售巨头,这些资金雄厚、善于挥舞收购大棒的巨无霸才是国美真正的竞争对手。仅仅从简单的数字对比上就可以看出双方的差距,2003年,国美电器的净利润不过1.78亿元,而Bestbuy为8.3亿美元,相差数十倍。

  而2003年9月国美在香港开店,也迈出其试水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其面临的第一个对手便是李超人旗下的丰泽电器。近期,国美又传出消息,很可能会在今年底进军东南亚市场。与其坐在家里等待对手,不如主动走出去,倒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战略选择。

  苏宁与国美可以共存

  而在外界看来,习惯于将国美和苏宁放在一起,毕竟它们是目前最为大众知晓的具有全国布局的家电连锁企业。

  国美电器的大本营在北京,目前已进入二十余个大中城市,全国一级市场布局完成。目前正在考虑向二三级市场推进。苏宁电器的老家在南京,目前也基本完成全国性布局。

  从主营业务收入上来看,国美电器上市公司部分2003年的数据为93.46亿元,而苏宁电器上市公司部分的数据为60.34亿元,相差1/3。从目前已公布的数字看,苏宁电器200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80%以上,达到43.12亿元,而国美电器在第一季度的业务收入也达到了29.18亿元,都保持着较为迅猛的增长。

  实际上,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除了在它们的大本营及少数几个地区之外,国美和苏宁都缺乏强劲的对手,而一个行业是足够容纳两个巨头的。在北京,大中电器长期盘踞,是不可忽视的本土对手,其发展稳扎稳打,低调务实。而苏宁在长三角地区更要面对上海永乐和江苏五星电器的挤压,容不得有半点喘息之机。在它们走向全国的过程中,直到目前,很少听到有走麦城的情况,毕竟这是没有巨头的行业,谁走在前头谁就是领导者。

  永乐的可怕之处

  有消息人士称,黄光裕个人认为,尽管苏宁电器现在的势头跟国美类似,但在本土企业中,他更看重的是上海永乐。

  上海永乐创建于1996年,至今未满10年,初期一直在上海发展。其真正引起外界关注是在2002年中,永乐董事长陈晓和北京大中董事长张大中一起,联手河南通利、青岛雅泰、成都百货等几家区域性家电零售商,于7月23日成立了家电零售采购联合企业——中永通泰电器营销有限公司,稍后这一联合体在9月24日又正式吸收了4位成员——广东东泽电器、深圳铭可达、武汉工贸和浙江五交化。10月23日,重庆地区的两家家电销售企业——重庆商社、重庆百货成为中永通泰的新成员。

  中永通泰吸收成员的硬标准是各区域家电零售业的领导者。实际上,这一联合体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上海永乐与北京大中相互参股5%,而这一消息并未对外宣布。

  在中永通泰成立之初,或许并未引起国美方面的足够重视,时任国美总经理李俊涛曾把这个联合体喻作“假、大、空”,说“即使一时好看,也必定不能长久”。“9巨头虽然在业态上和国美相似,但在规模上根本无法与国美相提并论。它们争的毕竟是同一块蛋糕,所以这面大旗能扛多久就是个问题。”他进一步说:“联盟不同于连锁。形象一点说,这个联盟就像是一驾马车上拴了9匹马,而每匹马又听命于不同的主人,虽然希望让整驾马车跑得更快,但那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一句话,这些企业并没有资本关系,利益如何协调?

  但陈晓等人也不是等闲之辈,难道他们竭力要做的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到一年的时间,局势有了实质性的变化。2003年5月,上海永乐注资4000万元获得河南通利电器50%的股权,进入中原市场;2003年末上海永乐又斥巨资获得广州东泽电器51%的股权,并将其更名为“广州永乐电器”。

  就在今年9月,上海永乐与成百家电各出资1000万元合力打造的“成百永乐”家电卖场,以5家门店同时亮相的方式出现在成都。这一次,国美电器方面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成都国美总经理赵飞表示,在此前的一个月里,国美天天都在研究对付上海永乐的策略,且每周固定两个晚上召集所有的骨干开会。最后,国美决定投入1200万元对成都的店面进行改造,并且由上海国美对永乐总部发动攻势,以牵制后者在成都的动作。

  虽然知名度尚不及国美、苏宁,但在销售额上三者并无量级上的差别,仍算是处于同一起跑线。在永乐的大本营上海,其更是占有60%的市场份额,具有绝对优势。就连Bestbuy尽管两年前就在上海浦东设立了一个家电零售处,至今仍没有什么大动作。而这一绝对优势也使其增长空间有限,选择走向全国市场势在必然。

  与国美、苏宁依靠直营和早期的特许加盟方式迅速建立起全国销售网络不同,上海永乐选择的路径如今看来可谓深谋远虑。先是与各区域的领导性企业建立其联合体,而后再逐步扩展至资本层面的合作。无论是参股河南通利,入主广州东泽,还是与成都百货合资,永乐的合作伙伴都是中永通泰中的重要成员,这种基于相互了解的合作显然会消除很多整合上的难题,而且借助这类并购,可以迅速扩大门店数量和零售网络。

  在永乐的扩张计划中,要在2005年使门店数量达到350家,销售额达到450亿元。今年的永乐就要新增130多家门店。从1996年成立至今,上海永乐一直保持着飞速发展,而如果其借助中永通泰的作用顺利完成整合的话,其发展步伐将会进一步提速,而这种扩张方式显然比自己开店的风险小得多。也许这才是黄光裕重视上海永乐的原因,而国美很可能也会选择并购,以加速自身的拓展。

  首富基因

  2001~2004年4年间,4位不同首富,他们年龄不一,背景不同,行业各异。是什么让他们都登上首富之位

  比尔.盖茨(Bill Gates)从1994年登上《福布斯》世界首富位置,寂寞老大已做了10年之久。《福布斯》于1982年首度推出富豪榜,虽过程困难重重,但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此后短短5年间,其广告收入飙升3倍。

  就在盖茨成为首富的那一年,《福布斯》与香港中文《资本家》杂志合作,首次公布了中国内地富豪榜,共有19人名列其中,刘永行兄弟以6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占据首位。而这份榜单并未引起更多的关注,倒是将牟其中身价估值3亿元受到了不少质疑。

  直到1999年,英国人胡润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他在其中文老师和两个朋友的帮助下编制了第一份榜单,分别把它寄给了《福布斯》、《商业周刊》和《财富》,他只收到了《福布斯》的回音。此后4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便由胡润一手制造。2001年,这份榜单上第一次出现了100人,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褒贬不一。

  2003年,《福布斯》与胡润终止合作,双方各自推出富豪榜。如今,新一期榜单又即将出炉,如果没有意外,今年的榜首会是新人,是黄光裕还是陈天桥?

  2001~2004年4年间,4位不同首富。他们年龄不一,背景不同,行业各异,却都戴上了同一顶虚幻的帽子。成为首富时,他们最老的不过60岁,最年轻的才32岁。虽然他们的财富最多估值不过10亿美元左右,与盖茨的466亿美元净资产尚有很大距离,但一年年的新鲜面孔,一年年越来越高的门槛昭示着中国这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已是孕育富豪的沃土。

  时势造英雄

  从刘永行兄弟,到荣智健,再到丁磊、黄光裕,四任首富从事行业差异巨大,再一次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行行出状元。刘永行兄弟从养殖业起步,最后在饲料业中成就霸业,他们做的是与农业相关的事情;而荣智健旗下的中信泰富(HK 0267)则从事基建、能源、航空、电讯等基础性行业;丁磊的创业恰好赶上了互联网的热潮,而在流通业越来越重要的时候,黄光裕冒了出来。

  虽行业各不相同,似乎杂乱无章,却也反映出一种趋势——与经济大势越吻合,往往越能够聚积更多的财富。如今,服务业比农业、制造业的财富效应更强。从农业、基础设施到互联网、零售业,恰好说明了这种转变。

  盖茨之所以成为首富,同样是由于抓住了社会经济转变的机遇。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还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争夺世界首富的头衔,而盖茨连续10年名列首富之位,正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必然结果。即便是如今最能威胁其地位的依然是来自零售业的沃顿家族(沃尔玛公司的创始家族),今年初曾传言超出盖茨的宜家家居老板坎普拉德从事的也正是零售业。

  在四任首富中,除荣智健具有较为显赫的家世外(其父为前任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其余3人皆出生于普通家庭,并无任何可资利用的背景和资源,他们的事业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努力。

  四任首富的创业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创业起步到成为首富最长者达24年,而最短者只用了6年。荣智健1978年移居香港时已经36岁,可以看作是其创业的开端,24年后,他主要凭借拥有中信泰富的股权成为中国内地首富。此时丁磊创立网易不过5年,一年之后,丁就超过荣智健登上首富之位,年仅32岁,比荣创业之初还要年轻,其财富膨胀速度无人可及,只有盛大网络的陈天桥可与之匹敌。

  兄弟分家与兄弟情谊

  四任首富在创业时基本都有明确的合作伙伴,而在创业成功后处理与创业伙伴关系的问题上,他们的表现也颇耐人寻味。

  刘永行最初是4兄弟(他排行第二)一起创业,1982年,他们辞去公职,卖掉手表、自行车,一共凑起原始资本1000元,开始做起养鹌鹑、养鸡的专业户。1989年,在刘永行和老三陈育新(原名刘永美,后因过继至陈家改为此名)共同研制出新型猪饲料后,他们将10万只鹌鹑全部宰杀,转移至饲料行业,这也奠定了其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产业基础。

  1992年,刘氏兄弟第一次进行了较为清晰的产业划分:老大刘永言向高科技领域进军,陈育新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并开拓房地产,而老四刘永好则跟着刘永行去各地发展分公司、拓展全国市场。3年后,刘氏兄弟正式分家,从产权上明确了各自的利益。1995年4月13日,根据“资产基本平分”的原则,各地分公司被划分为东北与西南两个区域,刘永好得到西南片区,刘永行则得到东北片区。1995年5月15日,刘氏兄弟在董事会文件上正式签字确认分割。此事在当时被媒体热炒,此后刘永行与刘永好兄弟二人的关系也常常被做出各种猜测。

  所幸的是,在分家后,刘氏兄弟各自的产业发展并未停滞不前。刘永好在分家后开始多元化尝试,先后涉足房地产、制药、金融、乳业等领域。1997年,刘永好将旗下部分优良资产打包后,以“新希望”之名在深圳交易所上市。而刘永行旗下东方希望在很长时间内则坚持以饲料业为主,尝试性地对金融等领域做过少量投资,在进入21世纪后,他终于确定下第二主业——铝业,几乎倾个人全部资本投入。刘氏兄弟4人,除刘永好之外,其余皆非常低调,外界尚且可以偶尔听到刘永行的作为,其他两人的消息根本没有。

  与兄弟一道创业的还有黄光裕,他在17岁时便与哥哥黄俊烈离家北上闯荡。在1993年,他们创立国美电器的第七年,两兄弟经协商后分家。黄光裕分得了“国美”品牌与几十万元的现金,而房地产业务等其他资产则归哥哥,他将分家的原因归结为“一个企业不能有两个负责人”。而兄弟两人的关系并未因分家受到影响,国美电器现在的办公所在地鹏润大厦正是从黄俊烈旗下的新恒基集团买下,此前所租住的静安中心也是后者名下的物业。如今,黄光裕也准备大举杀入房地产领域。

  而荣智健在1978年初到香港之时,于年底在堂兄弟荣智鑫、荣智谦创立的爱卡电子担任董事总经理,但并未持股。1981年,爱卡电子增资扩股,荣智健持股33.3.%,而后在1987年又受让了堂兄弟的股份,持股达到66.7%。这两次总投资不过100万港元。1989年,荣智健将所持全部爱卡电子股份转让给另一股东,代价800万美元,8年之间,增值50余倍。在某种程度上,其堂兄弟在荣智健初始发展阶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荣智鑫兄弟很少被外界提及,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只在2001年方正控股买壳“荣文科技”的时候,外界才又看到了背后荣智鑫的名字。

  相较之下,创业历程最短的丁磊所处关系也相对简单。网易从创立之初为丁一人投资,由于伙伴皆非常年轻,初期的发展态势也不甚明朗,因此基本未传出分割或不合的消息。后来,其亲兄弟丁波才加入网易,曾出任副总裁兼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职务。

  首富的资本控制欲

  在公司的资本控制上,除荣智健外,其他几位首富都保持着绝对控股权(荣智健所属中信泰富第一大股东为中信集团,为国有企业,荣个人为第二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上,也表现出较强的类家族企业模式,虽然如此这般往往受到外界的批评和质疑,但在当前,似乎这种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刘永行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他旗下的东方希望集团至今未上市,也未控制有任何上市公司,其最高层面的股权结构仍不为人知,但刘本人持有绝对性股权是肯定的,而他在公司日常管理上也是“一个人说了算”。

  黄光裕在国美电器的地位与之相似。国美电器在借壳中国鹏润之前为黄个人100%所有,即便在交易完成后,其持股量仍然可能会在惊人的97%以上(若不向外转让股权)。黄光裕对公司的管理控制非常强烈,国美电器先后曾发生几次较大的管理结构和高层人员的变动,都是由黄一人设计,其威望在公司内无人可以挑战。目前,其妻子杜鹃和妹夫张志铭都在上市公司中担任执行董事职务。

  而与之同行业的苏宁电器的掌门人张近东在股权结构上已相对较为开放,苏宁电器(SZ 002024)在上市之后,其拥有的股权已稀释到40%左右,先后加入公司的几位高管都拥有不等数量的股权。

  丁磊在股权控制上同样比较保守,创业之初的网易为其个人全资拥有,创业伙伴并未拥有股权。直到谋划上市,重新搭建公司架构之时,丁磊才开始向外转让股份。除了向风险投资机构转让外,他先后几次向包括高管在内的公司员工转让了数量不等的股权,尽管如此,他至今仍持有网易股份在53%左右,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在2001年由于涉嫌财务造假风波,丁磊除保持首席架构设计师头衔外,不再担任具体管理职务,但在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上,他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影响力。

  与丁磊相比,王志东的经历算是一个教训。其创立新浪之初便引入了风险投资,此后又经历多次融资,在新浪上市之后,其个人所持股份仅在6.1%左右。2001年6月,王志东从新浪黯然离职,在资本层面没有实质性控制力显然是最重要的原因。假设他在股权控制上与丁磊一样保守,故事就会重新书写。

  资本市场的力量

  正是因为对公司股权的绝对控制,才使得他们的财富地位突显出来,无论是丁磊还是黄光裕,反观与他们的发展较为类似的王志东和张近东,财富值根本无法企及。而在四任首富中,除刘永行外,都是因为资本市场的财富放大效应才拥有如此地位。

  刘永行不管是在早期从事养殖业,还是后来的饲料业,再到如今的铝业,都在踏踏实实地埋头做事,除了偶尔进行二级市场投资外,未与资本市场发生密切的关系,其实业资产规模相当庞大。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向外投资完全为个人拥有的现金。几位业界老总在与刘深入接触后,都认为,在如今的中国,刘永行是做实业的第一人。

  而荣智健的发展就明显地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起来。在移居香港8年后的1986年,荣智健正式加入中信香港,出任董事总经理,其主要作为便是并购,通过超常规并购迅速做大企业。1987年2月,中信香港以23亿港元的代价收购国泰航空12.5%的股权;1989年,中信香港通过一系列运作,最终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持有59.51%的股权,后改组为中信泰富;1990年,中信泰富以100多亿港元的价格收购香港电讯20%的股权。如今,中信集团通过中信香港仍持有22%多的股权,保持着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而荣智健通过旗下个人公司持有中信泰富4亿多股股份(超过18%),为第二大股东,正是这部分股权构成其财富的绝大部分,截至9月10日,市值仍在80亿港元之上。

  丁磊和黄光裕对资本市场的利用就更加充分。丁磊创业之初,所从事业务为软件,乃个人兴趣,后来互联网热潮到来,网易摇身一变成为门户。此后为了到纳斯达克上市的目标,丁磊个人和网易公司都发生明显转变,最后尽管“流血上市”,在2001年财务风波里差点卖掉网易,但丁磊最终坚持下来,凭借一家经营短信和在线游戏的轻资产公司迅速踏上首富之位。而黄光裕在一场“左手倒右手”的游戏中,之所以可以自己定下如此高的身价,乃在于资本市场对连锁零售业的认可,网络和现金流都是为机构投资者所看重的资源。

  所幸的是,尽管通过资本市场将自身价值得以最大化,但他们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玩概念阶段,四任首富都有比较踏实的基础业务,在各自的行业内都处在领先位置。打通产业链和资本链,这是成熟市场上的成熟游戏玩法,如今,中国的富豪们也开始具有类似素质,尤其是黄光裕在国美电器借壳过程中表现出的纯属技巧,令专业投资人士称绝。

  有实业做基础,有资本助力,中国首富离世界首富还会有多远?

  2004首富黄光裕

  2003年,在《福布斯》榜中排第37

  2002年,未上榜

  2001年,在《福布斯》榜中排第27

  年龄:35;出生地:广东汕头;教育背景:大专;主要公司: 鹏润集团、国美电器;拥有上市公司:国美电器(HK 0493);主要行业: 家电连锁零售、房地产

  黄光裕1987年与哥哥在北京创立国美电器,1993年开始在北京连锁经营,19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2004年6月,国美电器在借壳上市。

  2001年首富刘氏兄弟(刘永行代表)

  2003年,在《福布斯》榜中刘永好排第五,刘永行排第七

  2002年,在《福布斯》榜中刘永好排第六,刘永行排第八

  2001年,在《福布斯》榜中,刘氏兄弟排第一

  年龄:56岁;出生地:四川新津;教育背景:大学;主要公司:东方希望;未拥有上市公司;主要行业:饲料、铝业

  刘氏兄弟最早于1982年从事养殖业,1989年转入饲料行业,1995年,兄弟分家后,刘永行旗下成立东方希望集团,坚持以饲料为主业,近年来则集中精力进军铝业。


邮件订阅:
  《新浪股市特快专递》正在举办有奖订阅活动。请在下面填写您的E-mail地址,您将有机会获得神秘礼物
Email: 订阅 退订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黄光裕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