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杨斌狱中与毒贩成朋友 身体差可能保外就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7日 07:52 外滩画报 | |||||||||||||
大亨杨斌的狱中生活 抽三五烟,吃红烧肉,结识了一个毒贩子 外滩记者 王彬/沈阳报道
直属犯人 沈阳市第一监狱位于沈阳市北郊20公里处的平罗镇,周围的野地荒无人烟,4米多高的围墙,近6米高的岗楼,一名武警在来回走动。 一年前,杨斌还被关押在原先的沈阳市第一监狱。原址位于沈阳市大北区,条件非常简陋,20个犯人居住在20平米不到的小屋内。杨斌和其他100多名犯人被一起划分在第十六监区,是监狱的直属犯人。他的身份比较特殊,管理权直属监狱而不归监区所有。 2003年7月18日,沈阳大北地区的6所监狱全部搬往现在的平罗镇马三家新址。监狱搬迁的时候,正是杨斌一审判决不久。 杨斌在2002年11月27日被正式宣布依法逮捕,被就地关押在沈阳。随后转移至秦皇岛实行异地关押,2003年初又被转移至离沈阳更近的本溪,随后又被关押在沈阳市看守所。 其间,亲属一直都没能见到他。律师可以不时去探望,但更多的是了解案情。只有荷兰大使馆每两个月去探视一次,送上一点香烟。 第一监狱的一位管理人员私下透露,杨斌在他们的眼里还是有些不一样,“知道他的身份,至少跟他说话的时候客客气气的,不会呵斥。” 和杨斌一同关押的多是一些刑期短的犯人,管理上却相对重刑犯人更严格,“刑期长的要温和一点,因为他们容易想不开;刑期短的则要严厉得多,得让他们知道监狱的规矩。” 按照监狱的惯例,一般的犯人和狱警说话都得相隔一米的距离,防备犯人对狱警造成人身伤害。但和扬斌说话不需要,狱警对他很放心,“杨斌不会,我们对他放心,他这样身份的人不会做那样的事情。” 有媒体报道,杨斌把建设荷兰村时的铝合金门窗生产线捐赠给了监狱,目前他正负责该项事宜,此事遭到狱政部门的否认。而杨斌本人向外界声称,该企业是属于他朋友的,他只是从中牵了线,让企业和监狱商谈合作,与己无关。据狱警介绍,杨斌目前经常在监狱和厂区之间走动,对企业的发展“很热心”。 杨斌的狱中生活 新监狱的管理设施和居住条件都得到了提高。12个犯人一间宿舍,人均面积3平米,配有50厘米的彩电。所有的寝室都在南面,犯人可以享受到足够的阳光,北面一排则为活动室,杨斌经常和其他犯人一起在活动室运动。 刚入狱时,杨斌显得比较闷,和别的犯人没有什么交往。据同监的犯人讲,主要原因是孤独。而且,他不知道自己的刑期究竟如何,也不知道二审能否缩短刑期,对未来感到茫然。在一年不到的时间,杨斌从“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第二名成为一名在押犯人,“这种心理落差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一位狱警对记者说。 搬到新监狱后,杨斌和其他的监狱直属犯人关押在一起,慢慢熟识了其他的一些犯人。其中一个因贩毒而入狱,此人是大连人,曾经干过电工,原先在瓦房店服过刑,是“二进宫”。熟悉他的犯人评价他:头脑灵活口才也好。他和杨斌成为很好的朋友。 杨斌最大的爱好是抽烟,喜欢“三五”牌。入狱之前甚至达到了每天4包的惊人程度,而现在烟量骤减,改为每天一包。 监狱的伙食很一般:上午是玉米粥,中午也是玉米窝头之类的粗粮,晚上才能轮到大米饭和漂着几片肥肉的荤汤。 熟悉情况的人说,杨斌的胃口也还算好,经常自己买些蔬菜海鲜之类的食物,一天能吃上三四顿,家人也会给他送喜欢吃的红烧肉。监狱里有专门的医生照顾他的健康,待遇很人道。 有人在为杨斌争取 资深律师曹树昌是杨斌案的辩护律师之一,他在沈阳出差时,听圈内朋友说杨斌就快要出来了。杨斌是荷兰籍华人,身体也不太好,假释、遣返或保外就医都可以成为出狱的理由。 曹树昌说:“听说有关方面一直在为杨斌争取此事,从目前来看,保外就医的可能性相对大些。” 据一名狱警介绍,今年杨斌确实尝试过保外就医。“大概在两三个月前,当时他出去看病了,我们私下聊都认为他已经保外就医了,结果不久又回来了。” 7月下旬,有境外媒体声称杨斌已获假释,并被暂时软禁在其亲手筹建的沈阳荷兰村内。另有媒体报道,杨斌每周都开着加长奔驰车前去荷兰村。在其被捕之前,杨斌几乎每天都要自己驾车巡视一遍荷兰村,如今,又有人发现那辆熟悉的奔驰车在荷兰村缓缓驶过。 8月5日下午,荷兰村海牙国际酒店——欧亚实业有限公司所在地。公司的副总裁边守捷对记者否认了以上说法,他说杨斌开车回荷兰村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他是个在押犯人,大家又这么关注,怎么可能上荷兰村?” 自从杨斌“出事”之后,家人也很少能见到他。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在荷兰,其他亲戚都在南京老家,只有杨斌的四姑妈杨凤林一直没有离开沈阳,每月都会探望杨斌一两次。7月23日刚刚去过沈阳第一监狱,她说扬斌最近“气色和精神都还行”。 杨凤林承认,有人在为杨斌争取,“这事用不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