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跨国公司也可能是纸老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4日 18:44 《新营销》 | |||||||||
文/谢丹 如果你42岁的时候仍然蹬着脚踏车在大街小巷叫卖冰棍,你是否相信你一生的“命运”合该如此?宗庆后肯定会对这种想法嗤之以鼻,他从42岁开始创业,用了17年的时间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办工厂变成了全球第五大食品生产企业。更令人惊奇的是,在17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娃哈哈没有用银行的一分钱贷款,相反在银行里还有一二十亿元的自有资金
宗庆后生命的分水岭出现在1987年。此前的20年里,他混迹于中国最低层的市场环境中,最惨的时候一笔生意只赚了一块钱。从1987年开始,宗庆后厚积薄发,到2003年,娃哈哈的营业额已经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跻身全球五大食品制造企业之列。 宗庆后的发家模式和许多其他企业相比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1988年,娃哈哈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当时厂里的流动资金只有10万元,但是宗庆后依然面不改色地签下了20万元的广告合同。广告引爆了娃哈哈的市场,当年娃哈哈的销售收入达到了488万元。在广告行业,以广告突破市场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娃哈哈的业绩更加辉煌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但是当年和娃哈哈一起笑傲江湖的企业如今大多已销声匿迹,只有娃哈哈依然生机勃勃。 不少媒体连篇累牍地总结娃哈哈的成功经验,盛赞它“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事实上,宗庆后最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他非常会审时度势,知道该什么时候做,该怎么样做。宗庆后也亲口承认:“我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外面跑市场,我相信我个人的市场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娃哈哈市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非常可乐是经常被媒体拿来说事的一个产品。确实,在非常可乐横空出世之前,没有人相信中国企业可以生产可乐,更不会相信中国的可乐能够冲击两乐霸主的江湖地位。这在任何市场调查和营销学经典里面都不会找到论据。但是宗庆后非常执著,他把眼光放到广阔的农村市场,创新地借鉴了两乐的包装和口味。“中端的人有低端的需求,低端的人有中端的需求。”这是宗庆后对非常可乐的解读。到了2001年非常可乐的产销量已经达到62万吨。2002年,非常可乐开始向城市进军,主攻城市后的第一个月,销售额增长率超过60%。 一位伟人曾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深谙中国国情的宗庆后一直对娃哈哈的经营管理权保持着高度的控制力。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娃哈哈和乐百氏先后与达能合作。然而,合作之后乐百氏的老总何伯权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权,被迫退位。但这一幕并没有在娃哈哈发生,达能虽向娃哈哈投资1亿元,却没能派一个人进入娃哈哈的管理层,宗庆后依然大权在握。在对经销商的掌控上,宗庆后也毫不手软,他不仅时常对这些经销商耳提面命,而且还把所有的二级批发商掌握在手中,绝不让一级批发商一手遮天。 宗庆后是一个不折不扣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他了解中国的市场,也知道如何避实就虚地赢得胜利。他说过:“跨国公司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竞争者,它们有它们的优势和局限,在竞争中它们既有可能是狼,也可能变成纸老虎。” 许多人对这些言语并不陌生,在60多年前,正是那位最先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等论断的伟人缔造了新中国。如今,他的思想已经成为大多数本土企业家须臾不可离的经商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