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庆卖书如何添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 13:58 《新华航空》杂志 | |||||||||
撰文/张新波 似乎是2002年12月31日,李月庆离开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个极可能是深思熟虑的举动,日子像是经过了精心挑选。 无可奈何,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中欧文化的侵蚀他几乎无法摆脱。
经历中欧,思维已经不知不觉地不能不中欧了。像一名虔诚的信徒,其思想路径和行为规范的宗教已经是顺理成章。 没有中欧,会不会有今天的李月庆? 他表情荡漾,心情也荡漾。急于表达,目的是为了急于证明。 放弃上海交大去中欧的时候,李月庆并不是作为师资加入的,身份是行政管理人员。但据说他在交大管理学院工作时,业绩也还相当不错。在中欧短短几个月后,他发现管理层培训是个前景广阔的产业,于是便投身其中。 离开教授队伍,是因为他觉得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想做一个优秀的教授很难,观念上的束缚会严重制约教授的研究成果。 如今,他退守在上海陕西南路一个不起眼小楼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经营着一家名为“天翼”的图书公司。身在其中,四周皆为琳琅满目,图书陈设的厚重堆砌与主人单薄的办公家具形成反差强烈的对比,李月庆自嘲是个“开酱油铺子”的,但话语中又自鸣得意。 得意什么?仅仅是他从2003年2月份开始做图书业务,第一年就达到了保本? 是,又不是。他的状态让人想起《自画像》中的梵高和与大风车博斗的唐.吉诃德,惴惴不安,永不言败,以偏执的方式生存。 一个国家经济发达而图书消费量很低是不可理解的,一个国家很穷而图书市场繁荣也是不现实的。这是他进入图书分销领域的依据,但他要付出代价,比如原来的高级白领身份和待遇。 李月庆说他自己不像上海人,因为上海人比较安于做白领,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因此他很自豪:“如果我像上海人,中欧的短期培训就不会做得那么好了。”但中欧也给他交了学费,他的短期培训部第一年亏了250万,第二年亏了300万,第三年还是亏。有人讽刺他:250万发给员工,都可以买房买车了!可他熬过来了。 “当我对中欧的贡献比有些位置更高的人还要大的时候,我发现有些文化我是无法改变的。我不会妥协,妥协多了没法成功。但如果不妥协就有冲突,而且我的目标很远,我想自己做。” 李月庆果真自己做了。他现在想的是,要把他的书店开到最好的商学院里去。 一个经理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图书阅读的传统方式正在改变,从原来一字不落地读书到现在高浓缩地阅读,人们只关注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有的企业觉得自己的组织在某些方面做得已经很优秀了,这就要求一些专业的公司做一些专题式的推广,使其更清醒地认识到组织的不足。这其实是一个图书的重新编辑过程,是一种类似于对症下药式的营销。这样的做法在新华书店几乎没法推行,因为需要很好的专业背景。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书城转了一天,却发现买回来的并不是需要的一本书。李月庆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在你选择之前先为你筛选一遍,把有价值的东西留下,免得你耽误工夫。这不是李月庆的创新,在美国、日本早有人做这些事儿了。他原来为一些大牌公司设计课程,现在改为设计套书了。 2003年1月,刚刚从中欧出来的李月庆在图书博览会上选了70种书,每样进货150本,第一季度评选出的50本畅销书中,他选的47本名列其中。有人说李月庆的眼光好,其实看到这样的结果他也感到惊讶。他在中欧时是把无形的知识资产标上价格卖出去,现在他卖书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仅有李月庆一个人是不够的,更多的李月庆是否愿意做这种伺候人的买卖也是个问题。李月庆的其实是把书当作了一个阶梯,借此为企业提供短期培训,同时又把书给卖了出去。这是“天翼”的“添翼”之笔,也是李月庆“中欧”的延续。 设备今天先进,明天就可能落后。如果思维先进,就有可能做到基业长青。李月庆说他做这个图书公司有一种使命感,要把西方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汉化,第一时间提供给国内的经理人。 问他:“想没想过失败?” 他答:“不太可能!”
李月庆简历: 上海天翼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等教育管理学硕士和中欧工商管理硕士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两个中方创办人之一,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层经理培训部主任。 他领导下的中欧高层经理短期培训部,于2002年和2003年在由“伦敦金融时报”主持进行的全球工商学院短期培训部排名中跻身世界前50名,在亚洲商学院高层经理短期培训部中排名第一。 曾任教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并被评为交通大学“包玉刚优秀青年教师”。 2000年度,作为管理教育专业领域名人被列入美国专业人士名人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