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一起迷信杰克·韦尔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4日 16:43 中国新时代 | |||||||||
尚进/《中国新时代》7月号 20年的时间做了993次兼并、市值从130亿美元膨胀到5600亿美元。这就是杰克·韦尔奇被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体制熏陶70余年后的美国经济界奉若神明的根本原因。你根本在《商业周刊》和《福布斯》这类媒体中找不到杰克·韦尔奇的任何负面评论,也很难在华尔街的媒体看到对杰克·韦尔奇的微词。如果论规模杰克·韦尔奇服务的通用电气公司跟蓝色
我们可以在威廉·曼彻斯特那篇描写1932年《最惨的一年》中看到通用电气的大瀑布收音机,无数的失业者早上起来就坐在它前面,我们也可以在60年代的老好莱坞电影中找到通用电气当年时髦的黑白电视机,还可以在波音开创的民用航空飞行史中发现通用电气设计的发动机心脏。而“GE带来美好生活”这句口号相比杜邦60年代的那句“化学创造美好生活的一切”要难解释的多,因为化学创造美好生活的一切已经成为60年代的整天吃迷幻药的年轻人们嫁接过来搪塞父母的口头禅。而对中国普通人提及GE或者称呼通用电气,更多的人想到汽车。毕竟通用电气始终在干生产造机器的机器和看不到的产品的产品。而不是3M的“不仅仅是发明,我们仍在创新”或者IBM的“我们无处不在”。 曾经有股评人在1996年通用电气股票大涨时评论杰克·韦尔奇只是赶上了好时机,继承了爱迪生创立的基础,赶上了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电子革命,又在80年代巧妙的涉足众多新技术领域。而在2002年安然财务问题后,首席执行官和职业经理人们一夜之间成为了千古罪人,即便已经退休的杰克·韦尔奇也没能逃过群众对他退休待遇的疑问,以至于有专栏作家将杰克·韦尔奇晚节不保看过美国的59岁现象。“每个时代都需要偶像”,《纽约时报》书评版如此评论杰克·韦尔奇的自传。自从2002年安然案之后,老一代的商业偶像几乎都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企业家中保留偶像,就成为了美国媒体指导下的全球化行动,毕竟当红的Google老板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只是技术界的商业新兴,保守的华尔街需要老成持重的形象。 香港经济学者郎咸平更喜欢充当杰克·韦尔奇的反对者,杰克·韦尔奇的神化在他看来不过是为通用电气吹泡沫的能力高超罢了。实际上这种反权威的情绪已经在杰克·韦尔奇来华前小范围弥漫。而时间是最容易打破所谓大师神话的。我们可以在若干企业和管理明星上看到前车之鉴,迪斯尼的迈克尔·埃斯纳,帕玛拉特的克里萨多·坦济,菲亚特的弗莱克斯,英国杀虫剂大王克莱夫·汤普森爵士都没有经历时间的考验。相比来说把杰克·韦尔奇与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和看管美国钱袋的格林斯潘并列入时代性的经济不倒翁并不过分,在这个知名企业家与管理学大师泛滥的年代,让穿戴领子的衣服的人记住就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 尽管已经有人出版了《张瑞敏如是说》,也以他为原型拍摄了主流电影《首席执行官》,但是在杰克·韦尔奇面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需要。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2002年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中国巡游,以及当时集体性的对于麦肯锡方法的致敬。实际上这两年我们并不缺少全球大企业家和知名思想巨擎的关注,从日产的巴西籍总裁卡洛斯·戈恩到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从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到美林国际董事长伟凯文。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央经济频道的《对话》节目作为一个本地化的标尺,用一群小白领和他们渴望模仿的商业成功者来愉悦观众。实际上国际财经专业媒体巨头布伦伯格也有一个类似的节目,不同于国内同类节目对企业的追捧与免费上镜,布伦伯格更看重真金白银,就算沃尔沃总裁想吐露一些心声也不是免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