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全球版图中的一方诸侯黄华国回顾七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4日 08:0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国际金融报记者 黄宇 贾南 发自上海 对于黄华国的此番离职和纳斯达克的撤离在华机构,眼下似乎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自驻伦敦的纳斯达克国际市场高级董事总经理PeterYandle,他称纳斯达克将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公司很快将宣布任命新的管理人员负责亚洲业务。
另一种说法则出自公司总裁兼CEO罗伯特.格里菲尔德,他在5月19日美国RedHerring杂志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宣布,纳斯达克在接下来3年时间内将不走全球化的路子。 黄华国说,我们当然应该听CEO的。他拒绝对纳斯达克的这一重大战略调整作出任何置评,原因可能仅仅因为这已和成就了自己7年灿烂金融生涯的纳斯达克不无干系。 位于上海商城4楼的纳斯达克中国代表处(筹)办公室乍看上去略显潦草且凌乱,但墙上的两幅照片颇引人注目,分别是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基参观纳斯达克美国总部和会见纳斯达克主席的留影。 事实上,3年来,它的“筹”字样标牌一直没有改换,现在也正准备就以这样的身份淡出。 5月22日,黄华国在北京科博会上的发言语惊四座,不仅是他本人的突然离职担纲6年之久的中国首代,更因为由此彰显的纳斯达克这一全球创业板经典的艰难战略转变。此前,就算有纳斯达克先后关闭日本及欧洲市场的先例,人们仍然一厢情愿地认为,膨胀的中国市场将是它最难以割舍的乐土。 质疑和猜测都是难免的。黄华国不愿意对之作何评论。但记者注意到公司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近日的一次发言,罗伯特.格里菲尔德其时是这么说的:“纳斯达克没必要逡巡于世界找寻机会。在今后3年时间,我们都不走国际化的路子。”这也许也是黄华国愿意给出的理由———他的离职和纳斯达克中国代表处(筹)撤离的理由。 所以,问题应该指向格里菲尔德;而答案的寻求应该指向投资银行或某些政府部门。说这话时,黄华国脸上有一丝捉摸不透的笑容。他的话不多,总是垂着眼睑,声音略带沙哑,不时燃一支烟。就像他说“在过去7年中,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一样,两个小时里,他说了“应该说的话”。 从机械到金融 1998年1月1日被派驻中国任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成为“纳斯达克全球版图中举足轻重的一方诸侯” 说起这些往事的时候,黄华国颇为得意,自得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以工科背景进入资本市场,我认为自己是个专才 纳斯达克找人才,要找有技术背景的,因为纳斯达克就是一个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市场 黄华国是江苏无锡人,一见面开口便是吴语,在北京工作生活过多年,用他的话说在西城一带连哪儿有杂货店哪儿没有都了如指掌。 1968年毕业于华东航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1980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随机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1981年及1985至1986年间前往丹麦Bruel&Kjaer,Naerum接受声学工程培训,工程技术背景可谓深厚。 1987年至1990年间,黄华国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进修国际商业MBA,而1990年至1992年间,他在斯坦福大学及圣塔克勒拉大学攻读的仍然是机械工程。现在,黄华国也是美国电力电子工程师研究所及美国机械工程协会成员。 除了上述的教育背景,黄华国的从业经历也和一般人大相径庭。1983年前,他在中国航天工业部808所工作,他特别提到自己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同步卫星的发射以及卫星发射的故障分析。 随后,他开始转向贸易。1983年黄华国被调到对外经贸部中仪进出口总公司,他说这一段的工作经验是日后纳斯达克的高层颇为看重的,因为作为一个拓荒者,人脉关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987年黄华国完成在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的学习后,开始从事美中贸易标准合同条款的研究工作,他的全家也在这时候移民美国,1990年后他出任加州州立大学旧金山分校商学院美中贸易研究所所长助理,所长是前美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 之后一段时间,他似乎又回归到本行,1990至1994年在美国BMI公司及LSTI公司首席工程师及可靠度测试工程师。他说自己其实喜欢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东西,这一点上,工科和金融学倒是相通的。 黄华国开始向金融业转移始于1994年,他出任北欧斯堪的纳维亚投资咨询公司顾问。而他的金融职业生涯在1997年迎来了小小的高潮,这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料想到,以致于时至今日他也只能这样感叹:“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往往是非常偶然的”。 这一年他获邀加入纳斯达克,1998年1月1日更被派驻中国任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成为“纳斯达克全球版图中举足轻重的一方诸侯”。 说起这些往事的时候,黄华国颇为得意,自得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以工科背景进入资本市场,我认为自己是个专才。当时从机械学科转向金融业,我认为这太容易了。当时,纳斯达克主席飞到旧金山来请我,我就去了。而且在去之初,就基本说定,要来中国开拓业务。纳斯达克找人才,要找有技术背景的,因为纳斯达克就是一个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市场。 在中国开拓市场需要很好的政府关系,这一点,黄华国直言不讳。“没有通过猎头,纳斯达克直接找到我。我接受了。纳斯达克的主席知道我有能力,问我愿不愿意为之开拓中国业务,我觉得自己是有把握的”。 据他说,总部最早的目标只是希望中国了解纳斯达克。上海的这间办事处(筹)还是在2001年朱基访问过纳斯达克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之前的3年,黄华国往返于两国之间,平均一年要在北京住8个月的酒店。 从普及到上市 因为在众多中国公司中,符合在纳斯达克上市要求的公司为数不少,可挑选的余地非常大 特别是中国有1万多家在海外注册的公司,黄华国认为这些都是在海外上市的潜在力量,而且要上市的话,它们可能主要会去纳斯达克,部分则会选择纽交所 最初来中国时,黄华国的主要工作是普及纳斯达克知识。他和中央电视台2套合作,在一档节目中转播纳斯达克指数,每天早上纳斯达克闭市后,给节目发传真,内容是纳斯达克的各种数据信息,每天都得准时送到。 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是沟通和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黄华国需要跟中国证监会接触,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支持,向他们介绍纳斯达克,说明到纳斯达克上市的优点与缺点,并力图通过正常渠道,为中国企业创造机会,让他们到纳斯达克上市。 期间,黄华国联络并促成了数次纳斯达克高层与中国政府高层及各部门的交流。他回忆道,1999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期间曾会见当时的纳斯达克主席萨博,后者提出应促进资本市场之间的流动,“以联合取代竞争”;此外,2001年,中国证监会曾就中国创业板的设立征询纳斯达克方面的意见,后者认为因为中国证券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特殊性,需要更有力的监管规避风险等等。 在越来越高和越来越广的范畴内达成一些共识后,纳斯达克也开始对一些中国的官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中国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都有官员前往纳斯达克总部,受训3个月至1年。 从以上几点来看,黄华国在中国的工作应该是无可挑剔的。短短几年之后,从人们对纳斯达克的几乎一无所知,到纳斯达克成为差不多整个中国新兴创业族群的梦想彼岸,黄华国功不可没。 他让人们了解到,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纳斯达克在美国以及全球经济,尤其是在新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2年的历史,纳斯达克整个的发展是随着美国的电子行业、美国硅谷的发展而发展的。从1971年到2001年,到今天,它的交易股数和交易量达到了全球第一位,虽然市值比纽约交易所要小。 “事实上,美国传统行业失业者中的50%都是被纳斯达克上新上市的公司所吸收,美国每6个新的工作机会当中,就有一个是纳斯达克上的上市公司所创造,而全球差不多95%的风险基金的出路也在纳斯达克”。 至于推荐更多的中国公司到纳斯达克上市,黄华国说这是他作为中国首代工作的最后一条。也正是这一条,是黄华国眼下颇遭非议和诟病的地方。 中国公司登陆纳斯达克是从1999年开始的,中华网,然后是亚信、UT斯达康、新浪、网易、搜狐、侨兴、灵通,再加上今年的携程,汤姆在线和盛大,黄华国认为这些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是非常优秀的而且是成功的,尽管在2000年泡沫的情况下,网易、搜狐随着整个经济的影响而被影响,差不多到1美元以下,但是随着经济的恢复,这些公司又能回到他们理想的增值价值上来。 黄华国认为纳斯达克同样在中国获得了很多东西,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给纳斯达克带来了可观税收,而2002年最成功的中国公司是网易。由于它的良好表现,一度把中国公司的美国存托凭证地位在2003提升到了前5位。 让人玩味的是,当被问及如果继续留任中国首代,主要想做些什么的时候,黄华国毫不迟疑地说,是介绍更多的公司到纳斯达克上市。也就是说该是推进具体业务的时候了,他认为现在到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数量不够多,它的数量应该逐年增长。 因为在众多中国公司中,符合在纳斯达克上市要求的公司为数不少,可挑选的余地非常大。特别是中国有1万多家在海外注册的公司,黄华国认为这些都是在海外上市的潜在力量,而且要上市的话,它们可能主要会去纳斯达克,部分则会选择纽交所。 黄华国说,纳斯达克曾经产生过很大的泡沫,但是这不是市场的问题,是整个经济产生了泡沫,反映到市场上的。市场本身不能创造经济,但能反映经济趋势。 在纳斯达克泡沫的时候,人们开始怀疑纳斯达克,但黄华国常告诉人们,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也飞不了鹰那么高。纳斯达克起码是只鹰。30年,纳斯达克超过了纽约交易所200年的历史,1994年的交易量超过纽约交易所,1999年,美元交易超过纽约交易所,这都说明,纳斯达克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市场。看一个市场的市值不重要,关键要看它的流动性。 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应该有公司到纳斯达克去尝试一下,特别是在泡沫之后,黄华国说,应该说所有的中国上市公司在纳斯达克很成功。有的尽管股价不高,但这是在一种理性的状态下。只有在摘牌的情况下,才能说上市不成功。 中小企业板的明天 至于说中小企业板块的设立是否和纳斯达克的撤离中国办事处(筹)有关,是否将对纳斯达克构成竞争 黄华国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资本市场,它会对本国的企业有更积极的作用,不同的公司总是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类型的公司会选择去不同的市场,这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中国刚刚设立的中小企业板,黄华国是大声叫好的。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纳斯达克曾经给出的意见,业界也普遍认为,正是黄华国等几年来共同营造的纳斯达克创业板经典,孕育和催生了今天的深圳中小企业板块。 黄华国认为,中小企业板肯定会成功,除非出现非正常的情况。因为它的诞生有一些历史背景,中国需要这样一个板块,中国的中小企业需要钱,中国也有钱,但是没有适应中小企业的市场。而这个市场正好建立了钱、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平台,完全是在充分条件下,建立了这样一个系统。 至于说中小企业板块的设立是否和纳斯达克的撤离中国办事处(筹)有关,是否将对纳斯达克构成竞争。黄华国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资本市场,它会对本国的企业有更积极的作用,不同的公司总是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类型的公司会选择去不同的市场,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公司上市,去了它不该去的市场,那么结果就有可能是失败,它的价值不能被投资者充分认识,每年都会出现这种状况,这就是市场选择上的错误。 虽说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也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依据正来自于黄华国的一项研究,根据他对一个长达2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显示,美国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的交易股数和美元的数量值上的交易曲线是非常对称的正相交曲线,这说明资本市场的资本量是一定的,不是在这个市场上、就是在那个市场上。 他曾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这一点,而这也是黄华国对深圳中小企业板设立的忠告,他说,中国开放新的市场,一定要考虑资本量,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黄华国以自己的经验和信息推断,中国会在两年后推出真正的创业板,到那时,纳斯达克的机会在哪里?是延续过去七年的思路,还是像日本那样与当地的创业板合并交易? 黄华国只说,资本是一个流,在美国上市并不代表着一家公司能够在全球融资。因为目前美国的整个经济活动还只占到全球经济活动的1/3,远不能代表全世界;另外2/3,一个是新兴的亚洲、一个是欧盟,如果能把这两个经济区域与美国连接在一起,这个市场就完整了,同时也就会为纳斯达克的上市企业和投资者带来另外的投资和财富。“是不是采取合并交易,你们自己去想吧”。 “我这七年” 回顾自己在纳斯达克的7年,黄华国认为,这至少是成功的工作经历,而且非常成功 他说,记得刚来的时候,纳斯达克一无所有,中国对它完全不了解。现在起码中国人解了纳斯达克,了解了它对于美国,对于全球经济的贡献 纳斯达克的撤离中国在一般人看来着实意外,但据说,事实上公司内部早就开始讨论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起码在两年前就有始争论,反反复复。但黄华国说,我一直坚持纳斯达克在中国应该有个机构,然而情况又有变化。他说,最后这个决定当然不是我能够左右的。 而对于黄华国的此番离职和纳斯达克的撤离在华机构,眼下似乎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自驻伦敦的纳斯达克国际市场高级董事总经理PeterYandle的,他日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纳斯达克将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尽管公司长期驻华的首席代表黄华国已经离职,目前其办公室暂时无人驻守。纳斯达克一位官员也称,黄华国是在“纳斯达克对中国业务进行评估后离职的”。 PeterYandle说,纳斯达克很快将宣布任命新的管理人员负责亚洲业务,此人的工作地点是纽约,他将“牵头对中国的人员安排以及驻华办事处的最佳地点进行评估”。Yandle说,中国办事处自1998年开设以来一直由黄华国负责,其运营相对较为独立,但它现在的目标是促成大量中国公司去纳斯达克上市。 另一种说法则出自公司总裁兼运行长罗伯特.格里菲尔德,他在5月19日美国RedHerring杂志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宣布,纳斯达克在接下来3年时间内将不走全球化的路子。 黄华国说,我们当然应该听CEO的。但他拒绝对纳斯达克的这一重大战略调整作出任何置评,原因可能仅仅因为已和成就了自己七年灿烂金融生涯的纳斯达克不无干系。 黄华国说,我只能说,我离开纳斯达克,没有人通知我,我的继任者是谁。要想很好的做一个市场,不可能说人不在了,都没有了,还能做好。应该有一个正常的衔接。他用这样的表述回答记者关于“纳斯达克是否降低了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的质询。 回顾自己在纳斯达克的七年,黄华国认为,这至少是成功的工作经历,而且非常成功。他说,记得刚来的时候,纳斯达克一无所有,中国对它完全不了解。现在起码中国人了解纳斯达克,了解了它对于美国,对于全球经济的贡献。“我做了我所应该做的事情”。 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黄华国只说,自己仍然会留在这个行业里。离开中国的行期初步定在6月中旬,他说自己有计划把自己在纳斯达克的七年著述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