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短浅不合群 三点不同导致粤商北上失先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 15:44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 |||||||||
本报特派记者 伊晓霞、黄海珊发自沈阳:在改革开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人,为何在东北的淘金大潮中,却落在了浙江、福建人的后面? 由于没有成立广东商会,广东省政府驻东北(沈阳)办事处,就成了粤商在东北唯一可以依靠的娘家。杨朝凯在办事处做了几年的主任,接触了大量企业,因此对上面的疑问,多多少少悟出一点道理。从他的讲述里我们发现,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还有大量的主观原
一个万科对10个税局 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曾多次说过,辽宁与广东的差距,千差万差,就差在思想观念上。不少广东在辽投资的企业对此深有同感。杨朝凯说,当广东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经营时,却往往遇到来自观念差异上的阻力。另外,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也没有及时树立为企业服务的观念。万科房地产公司在沈阳市属的5个区都有开发项目,每个区都要他在区里成立项目公司,目的就是要他在本区纳税。每一个区有一个国税和地税,如此一来,一个万科就要面对10个税务局。 而过多的政府干预和领导意志也削弱了企业的自主经营行为。杨朝凯说,很多企业向他反映,东北地区的企业受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调控的力度较广东大,企业独立管理、自主经营受到一定限制,合作的氛围不够宽松。更有很多合作项目,完全是因为两地领导关系好,由领导间商定,而不是市场行为。有的地方,甚至规定了每一位领导的招商额度,作为政绩张榜公布。杨朝凯把这些项目称为“书记项目”、“市长项目”、“感情项目”。 贪图“零受让”落陷阱 杨朝凯说,很多广东企业到东北投资,主要看中的就是这边的价格优势。比如地价、人工价格、以及企业转让价格。一看到零受让,广东企业的眼睛就红了,以为是千载难逢的大机遇。然后真正进入以后,没花钱收购的企业,却有还不清的历史债务,讨不清的拖欠工资,甚至水电部门都接二连三的找上门来,要求还清几年的水电费。 杨朝凯用“低成本收购,高成本运营”来概括这一类企业。 还有一类企业的“盲目”表现在,选址和选合作伙伴的盲目。一些企业被低价格吸引过去以后才发现,当地的交通不方面、融资能力低,甚至连生产配套都跟不上。像科龙收购营口一家国有企业“营冷集团”后,竟然发现整个城市连包装箱都生产不了,还要从山东运过来。 还有一些企业,都开了张才发现,买下的竟是一个已经陷入产权纠纷的地皮,而合作伙伴也不像当初所说的“实力雄厚”,结果没两天就得停业。 群龙无首内耗多 广东企业到了东北之后,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二次合作”。杨朝凯举例说,在房地产开发上,有的企业拿到了地皮,但没资金,而有的企业有闲散资金,却没有开发项目,但两者之间就是不肯合作。 广东企业不抱团,致使广东商会一直无法在沈阳成立。杨朝凯说,别的地方都是企业先组成商会,再找政府驻当地办事处要求正式成立。而广东驻东北(沈阳)办事处却是劝企业成立商会,却无人理睬。可以说,在东北的广东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完全压倒合作,大家都把对方当敌人,而不是战友,甚至还有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 杨朝凯分析,这也可能是由于目前处于东北的广东企业,规模都不算太大,因此没有产生一个具有领袖作用的“企业”和企业家。没有领袖,就没有凝聚力。而商会的形成,必须有一个权威企业家来做会长或秘书长。但是现在在东北的广东企业,谁都不服谁,因此无法聚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