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972毕业五周年调查报告
田隽
MBA972,“97”代表的是97级,1997年5月18日进校、1998年11月底毕业的全日制MBA班级,当时共有2个班,“
2”也就是2班,全班66位同学,男生45位,女生21位,男女比例为2:1,入学时平均年龄29岁,五年后的今年,则是平均35岁的中青年了;入学时上海本地人居多,接近2/3,毕业后,不少外地人同学又留在了上海;目前MBA972有3人举家移居国外,聚会时打来越洋电话,非常兴奋,但他们未纳入此次调研项目之内。
一 职业薪资 成功见证
1、薪资喜获三级跳
正如我们的切身感受,从进入中欧前、刚毕业第一份工作、到现在毕业5年,体现社会价值之一的薪资水平经历了一个令人惊喜的三级跳,三个阶段的平均月薪分别为3100元、11244元、27833元(见图1)。如果说刚离开中欧时的月薪跨度体现了中欧学位的含金量、企业的期望的话,那么毕业五年后今天的成绩,则令我们更坦然:企业、社会已给予我们充分的认同。
前不久中欧在广州就“MBA课程亚太地区排名第一”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张国华院长透露了这两年中欧毕业生入学和第一份工作的薪资远高于我们97级当时的水平,就显然不足为怪了。
2、有压力,更有快乐
全班绝大多数人(97%)都承认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压力,其中15%甚至表示压力非常大(见图2)。值得庆幸的是,这份压力更多地被转换成了动力,带来的是职业生涯中的满足感,80%的同学对现在的工作表示满意(见图3)。
同学们的满足感来自于(部分原话):
27岁时,在公司的产品部门达到中国员工可以做到的最高位置
作为最年轻的海外代表处负责人,设计的项目被国际总部视为典范,在机构内所属的海外代表处进行全球推广
服务的客户均为行业的领导者 ,同事聪明、专业,工作极富有挑战
公司的技术全球领先,喜欢公司的文化
能给公司和自己创造价值,公司和自己都在持续发展
在最有挑战性的行业中获得了成长
创业已接近成功
二 职场风景 变化万千
1、欧美企业、大型企业最聚人气
或许合作方为欧盟的缘故,或许全英文教学培养了更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欧MBA一直与欧美企业最为投缘,当然,不必讳言,对方提供的薪资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目前全班同学中有6成在欧美企业任职,与读中欧之前相比提高了32%。值得深思的是,在读中欧前有38.2%的同学服务于国有企业,而五年之后,这个比例降到了9%(见图4)。记得吴敬链教授在我们最后一堂课上曾经非常理解和诚恳地谈到这个问题:“我知道你们毕业后多数会去外资企业,不过,我真心希望今后有人、有更多人愿意到国有企业去,国有企业一样欢迎你们……”。
目前服务的企业特点为:接近80%的企业销售量位居全国前三名(见图5);如果是外资企业,则有一半的企业属于全球财富500强(Fortune 500)之列(见图6),显然,较多的MBA留在了有实力的大型企业。
2、专业服务提供商显现活力
对比入学前(见图7),尽管服务于“工业品生产商”的比例仍然最高,但惊奇地发现在“专业服务提供商”的从业比例从零到了目前的26%(见图8),涉及:咨询顾问、培训、市场研究等专业领域,主要向金融保险、IT通讯和医药保健三大行业提供专业服务。
正如人们常说“哈佛MBA毕业生首选华尔街和咨询公司”,在中欧或者说在中国也渐成趋势。
3、职位快速升迁
目前接近一半的同学已走上企业高层(企业所有者、总裁、总监),另一半也是企业中层或主管,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之一(见图10),而进入中欧前,无一人来自于企业高层(见图9),这一答卷显然吻合了“MBA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初衷。
同学们的工作职能也有较大改变,与进入中欧前对比(见图11),目前在综合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的职位人数更多(见图12),这也是MBA带来的有效转变。
5、跳槽,真的是实现价值的跳板?
下图告诉我们,只有不到20%的人毕业后一直未转换工作单位,其他同学少则跳槽1次,多则4次,平均为1.5次(见图13),也就是说,全班同学在一个公司工作的平均时间为2年。聚会时不少同学在说,猎头公司常常贴身服务,总是不断送来其他企业的橄榄枝。
中欧调查报告:读中国最贵的MBA有什么用?(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