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职场 > 正文
 
四大困惑缠绕财经媒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02日 16:45 《英才》

  文·潘燕辉

  2003年底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版,掀起了新一阵的财经媒体热潮,几乎在同时,《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都推出了自己的新媒体计划,而中国台湾的《商业周刊》、《天下》杂志,美国的《福布斯》等大型财经媒体也加快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步伐。以现在的发展看来,如果没有意外,2004年应该是一个“财经媒体年”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众多新的财经媒体将涌入,老资格的财经媒体要么取得更大的发展,要么被新入场者压制。在众多资金涌入财经媒体的同时,中国财经媒体的困惑甚至越来越大。

  读者之惑

  在很多媒体的宣传手册上,你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话语:我们定位于企业的决策者,他们是社会最顶尖的精英。很多财经媒体的负责人以此为荣,但作为一本刊物的普通编辑记者,谁能做出让经过二三十年奋斗的企业老总满意的文章?如果你不能让读者有收获,读者为什么要买你的杂志?我们不能让老板满意,但得让想成为老板的人满意。

  主流之惑

  第一个做斗士的人,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他通过揭露黑暗的一面给人们带来光明。但是在目前的财经媒体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做斗士,纷纷以揭黑幕为主要的报道方向,一些媒体记者见面问话就是:最近有没有猛料?这个猛料,就是指黑幕事件。如此这般下去,当揭黑幕被视做一种成功的技巧时,斗士已经与无赖画了等号。当揭黑幕、挖奇闻成为“主流”财经媒体报道时,我们的财经媒体记者和狗仔队有什么区别?阅读财经媒体的人大多是成长中的精英阶层,那么铺天盖地的揭黑幕似的报道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我们和以前有什么变化?

  发行之惑

  发行量,一向是财经媒体的软肋。根据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公司提供的零售监测报告,大部分财经杂志在市场上的零售量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地步,个别杂志的实销量甚至不到5000份。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发行”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作为救命稻草。一些媒体开始用读者群档次来取代发行量,但一份发行量只有几千份的媒体,怎么有资格谈有效发行?怎么可能有影响力?怎么可能让广告投放获得回报?而这种情况的造成,一个是由于市场不成熟,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财经媒体没有深入分析读者的需求,在内容、定价、发行等方面不能适应读者。

  报道之惑

  曾有人说:中国真正能做财经报道的记者不超过20个人。这句话听来很有道理,因为财经方面的专业要求的确很高。但这句话本身也带来一种问题,就是记者专家化。记者的本职工作,是发现读者的问题,用客观公正的方式找来答案交给读者。记者本身没有必要成为专家,他们的工作在于“找到真正的专家”。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媒体人都习惯了“把自己的东西写给别人看”,至于别人想看什么,爱看什么,则“不关我事”。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报道怎么可能适合读者的口味?即使记者真正成为专家,也不能让读者就此接受你的媒体。

  有人说“股市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但是在中国,目前恐怕说“财经媒体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更为贴切。不过财经媒体想要成为真正的晴雨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本文作者系《世纪华文》高级顾问)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