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 八成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6日 10:15 解放日报 | |||||||||
上海大学生如何看待就业形势,他们怎样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他们拥有怎样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由市教委委托复旦大学主持研究《2002-2003年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已编撰完成。这份报告以大量信息描述了上海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 企业管理者和公务员受青睐
就业,成为此次调查中一项重要内容。调查显示,有86.8%的学生感觉就业压力增大,远远高于2000年有关调查显示的58.9%。 上海大学生向往怎样的单位和工作?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职业期望名列前两位的是“企业管理人员”(34.6%)和“国家公务员”(14.4%);对就职单位的所有制性质期望列前三位的是中外合资(32.2%)、外商独资(30.1%)和国有单位(18.5%);近一成大学生最想自己开公司或合伙开公司,自己当老板。大学生对今后工作的行业期望排在前几位的是:金融证券业(23.2%)、商业(14.7%)、高新技术产业(9.6%)、国家机关(9%)、医疗卫生业(6.7%)、教育(6.7%)、IT行业(6.5%)等。七成多大学生选择“上海”作为最理想的工作地点。 大学生择业看重哪些方面?“收入”和“个人发展空间”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两个首要标准(68%、61.7%),除此之外,个人兴趣、单位或行业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也是大学生较多考虑的三个因素。 选择职业常常会遇到不能“两全”的处境。在工作收入和稳定性,工作晋升机会和强度之间,大学生会作何选择?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宁愿到收入高但随时可能会下岗的单位(84.9%),而不愿去收入低但不会下岗的单位;宁愿到有晋升机会但工作很忙的单位(91.3%),也不愿去没有晋升机会但工作清闲的单位。 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择业途径为: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上门招聘、上门自荐;最重要的择业信息来源:校园就业信息(网络、公告栏和招聘会)、人才市场信息、媒体信息;择业遇到的主要问题:专业不对口、就业信息少、不懂就业技巧;目前学生最需要的职业发展指导服务是: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发展的有关内容。 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前途考虑呈现多样化选择。考虑“毕业后就去找工作”的占26.2%,2000年相关调查显示为47.7%。其他大学生则有多种意向,包括继续深造、出国读书等。也有26.9%的学生表示“看情况再作规划”。 八成学生呼吁改革考试形式 大学生每天自主安排的学习时间平均为3.25个小时,平均睡眠时间超过7小时。近七成学生感觉课业负担“一般”或“轻松”,三成学生感觉课业“繁重”或“很繁重”,与2000年相关调查相比,感觉课业负担繁重者增加约5%。 除校内专业学习外,大学生中参加课外培训或考证学习的占68.6%,比2000年相关调查增加了4个百分点,其中英语占41.9%、第二外语占19.4%,计算机占34.6%,参加外语类课外学习的学生较前两年大大增加。专业外学习最大的动因是“求职需要”。 对于高校教学,八成学生提出“考试形式陈旧”,呼吁改革考试形式,减少书写,增加实践内容。缺课在高校课堂比较普遍,学生认为缺课的主要原因依次排列为: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教学质量效果差、业务水平低;学生厌学或忙于其他事等。 另外,有关“上网”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依次为:国内报刊、网络、国内电视、社交等。大学生上网首要目的是查找资料。大学生对网上交谈的评价基本倾向是“负面”的,认为“无责任感”、“无承诺”、“无目的”等。 大多数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大学生最关心哪些社会问题?调查显示,位于前三项的是:大学生就业(74.6%)、中国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34.8%),反腐败(24.8%)。 问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出信心。近五成学生对明年生活有信心,超过七成学生相信5年和10年后生活更好。与2000年相关调查相比,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有一定提高。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中属于“强意识”的主要有:自主性和自我负责意识、竞争意识、进取心和事业心、成就和成功意识。“中等偏强意识”主要有:法制与规则意识、孝意识、忠诚意识。“中等强度意识”主要有: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等。“中等偏弱意识”主要是: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意识、纪律意识、诚信意识、合作和团队意识、道德修身意识、谦让意识等。 本报记者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