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败的“少帅”张庆伟 上天揽月实力说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9日 15:32 《中国经济周刊》 | |||||||||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贾俊 记得第一次采访张庆伟是在2003年12月28日举行的“2003CCTV北京年度经济人物”揭晓现场。42岁的“航天少帅”张庆伟成为“年度人物大奖”得主。 在盛大的颁奖典礼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满脸笑意,频频举杯,
作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此时的张庆伟显出难得的轻松来,往日的疲累、紧迫感也随着大家的举杯畅饮一扫而光。 张庆伟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谈到获奖感受时说,获得“年度人物大奖”是个人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与自豪。 从航空“联姻”航天 张庆伟27岁时与中国航天结缘,15年来,他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许多重大事件,在一次次攻关与成功之中,这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尽情抒发着自己的青春豪情。张庆伟同时也是拥有十几万名员工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作为这个中国最大航天集团的掌门人,张庆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航天少帅”。 1978年,高中毕业的张庆伟怀着当飞机设计师的梦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在这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高校里,张庆伟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后,1982年9月,张庆伟大学毕业来到航空工业部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 1985年,渴望“充电”的张庆伟再次回到母校,攻读飞行器设计控制理论及应用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西工大的飞行器设计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不仅师资力量雄厚,科研与教学设备精良,还能为学生提供新概念、新思想、先进的设计和评价手段。通过在西工大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张庆伟打下了深厚的科研功底。 1988年3月,在国务院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合并成立了航空航天工业部。同年4月,张庆伟硕士毕业,也许是受航空航天“联姻”的影响,他做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选择,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在火箭总体室开始了参与火箭的研制。 书写航天辉煌 张庆伟是同代人中的幸运者,但他的幸运始终建立在他勇于承担责任和能够承担责任之上。 1988年,刚刚硕士毕业的张庆伟就赶上了要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这是一次梦寐以求的机会,也意味着中国将开始进入世界商务卫星发射市场。但是,休斯公司对发射“亚洲一号”提出了苛刻要求—卫星必须在起旋后脱离火箭。在论证会上,坐在后排的张庆伟突然冒失地说了一句:“可以用计算机先计算一下。”就这一句话,使本来只在地面干着“拧螺丝钉”活儿的他一下子挑起了大梁。他凭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过硬功夫,很快推导出数学公式,编制好程序,并在计算机上建立了仿真模型。解决了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亚洲一号”卫星时星箭分离方面的重要瓶颈。1990年4月,“亚洲一号”发射成功,张庆伟脱颖而出,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3个月后,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91年,张庆伟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执笔起草了关于我国进行载人飞船试验的论证报告,得到中央批准,30岁的他被任命为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1992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正式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对于这一长期的、需要创新的大型工程,组织上决定给予年轻人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早已崭露头角的31岁的张庆伟,被任命为长二F火箭的副总设计师,在当时航空航天部里他是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敢于拍板、信心十足的张庆伟在成功中树立了权威,并将其转变为下一次的成功。从1997年到1998年,他负责的火箭发射任务都取得了成功。 永不言败 1996年,中国航天发射卫星连续数次失败,元气大伤。关键时刻,张庆伟临危受命,担负起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责任人和发射队队长的重任,他带领全体研制人员,团结一心,负重拼搏。1997年5月12日成功地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接着,他又担负了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亚太二号R卫星发射队队长。他与其他研制人员一起,克服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带来的巨大压力,在现场指挥协调,与火箭发射点600米近距离接触,夜以继日奋战32天,高质量地完成了总装任务。1999年5月12日,张庆伟和全体参试人员不负祖国人民的厚望,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为长征系列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打赢了翻身仗,为祖国增了光。 1999年4月,张庆伟被任命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筹备组成员。同年7月1日,38岁的张庆伟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至此,张庆伟从一个技术管理型干部迅速成长为一名执掌现代高科技产业集团的企业家。上任以后,他着力于考虑把航天技术转化为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用信息化推进产业化进程,培育核心企业做大主导产业,利用航天品牌开展资本运营等,并实施人才战略,使许多曾流失到外企中的人才又回到了航天系统,他用真挚的感情凝聚人才,用倾斜政策稳定人才,用一定的待遇留住人才,为航天高科技产业继续跻身于世界前列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001年11月被任命为总经理。 2002年11月29日,在第十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上,张庆伟将一面随“神舟”号试验飞船绕地球14圈,行程60万公里的团旗展现在舞台中央,全国人民一片欢腾。2003年1月,中国最后的无人飞船—神舟四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成功并返回地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载人航天梦想。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都有着张庆伟的雄才大略。 2002年11月8日~14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张庆伟作为中央企业系统代表团的代表出席了盛会。在大会的选举中,年仅41岁的张庆伟成为新一届的中央委员会委员。进入中央领导机构的张庆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说,中央委员的头衔绝不是个人的荣誉,而是党中央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张庆伟认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其所承担的任务和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对巩固国防、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宁,对壮国威、振民心,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提高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促进力。 经过15年的拼搏奋斗,张庆伟成长为航天界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掌门人。卫星发射的“疑难杂症”,张庆伟治了不少;荆棘密布、前途未卜的风险场面,他更是历经多多。他曾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模称号…… “上天揽月”实力说话 张庆伟向记者谈起航天来如数家珍:我国航天领域在10月15日至11月15日一个月内,实现了“四星一船”成功飞天。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发射密度最大、发射次数最多、发射成功率最高的一个月。这表明我国航天技术日趋成熟,科研生产能力逐渐增强,系统工程管理日臻完善,中国航天目前正在制定登月计划。谈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未来,张庆伟踌躇满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一家有着47年历史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曾打造两弹一星。现在已经是一家市场化的企业,集团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市场,麾下已拥有五家上市公司,卫星和航空机电等技术的应用正在以40%到50%的速度增长。我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宇航公司。我预期,2005年集团整个销售应该在1000亿人民币以上。” 谈到对未来如何打算时,张庆伟直言不讳地表示:“不断发展才是硬道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获得成功之际,一项名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计划目前已正式启动。这个计划的第一步是要向40万公里外的月球发射一颗绕月科学探测卫星,实现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的探测,然后还将实现机器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和采样返回。未来的打算就是让中国人上天揽月,并努力在2020年建立中国的太空站。” 张庆伟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这也是我后半生要做的具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