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海南完全是一种创作的欲望。做这个事儿不容易:难不是一般的难,是海南(难);穷不是一般的穷,是琼(穷)海;熬不是一般的熬,是博鳌(熬)
没有一个馅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博鳌水城包括博鳌亚洲论坛在内是蒋晓松的一个综合作品,蒋晓松说他"再低调也否认不了"。
那时我5岁,记得也是元旦的早晨。
爸爸对我说:"由依,用你自己喜欢的颜色,照这几个字母,试着写着玩,好吗?"于是我就一张又一张,一气写了好几张。
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今天到这里到处都能看到。让我又惊又喜,真是惊喜不已。
由依(11岁)
2002年1月1日
由依是蒋晓松的女儿。
博鳌是蒋晓松的儿子。
算起来,这个元旦由依应该13岁了。可她那稚趣横生的BOBA四个英文字母永远地留在了博鳌水城。
蒋晓松喜欢博鳌水城这个名字。
蒋晓松哭了。
这是2003年11月2日晚,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开幕的当天晚上,蒋晓松作为东道主,以晓奥集团的名义宴请八方来宾。他在祝酒的时候情不能自禁,他讲到了由依,也讲到了博鳌,当着满座的高朋,他流泪了。
水城博鳌
人们称蒋晓松是"博鳌之父",可他说他是"亚洲之子"。
有些事情,今天人们讲的都是罗列了很多现象。中国的强大和亚洲的需求及有志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博鳌亚洲论坛的产生,给亚洲带来了一个共享的空间。谁都想做亚洲的老大,且不说日本了,连印度都想,可并没有人把它变为现实。中国不是霸权主义,但却把博鳌做成了一个连结亚洲乃至世界的纽带。
1992年,在烟雨蒙蒙中蒋晓松第一次走入博鳌的怀抱,心中就萌生了一种创作的冲动。纯朴的民风以及天人合一的美妙使其油然产生了一种使命感,这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叩动他的心扉,一个艺术家的欲望在博鳌这个小渔村被彻彻底底地勾引了出来。
这是一个天人同乐的平台,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既实实在在,又扑朔迷离。这里是美不胜收的地方,而美在于和谐,美在于野。
也难怪,有人请蒋晓松对博鳌水城下一个定义时,他说,水城是一个作品。
亚洲博鳌
"人生很有限。"头发花白的蒋晓松说出这样的话,任何人都不得不信以为真。因这只有努力地做过某一件事情,却发觉做这件事时已经不知不觉地耗费了人生的大好时光时,才能做出这样的总结。而这种结论是内心的感悟,所以他讲:"男人一辈子如果能做一件让自己幸福的事,对大家也好,对家人也好,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么多年,实际我就做了一件事……"
博鳌水城,41.8平方公里的面积。今天,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性的会址建成了,在蒋晓松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感叹号,而不是一个句号。
位于海南岛东部的博鳌,是万泉河、九曲江和龙滚河三江的入海口,岸边的东屿岛,活向一只游向南海的巨鳌,颇有"博览天下,独占鳌头"的气势,博鳌因此而得名。如今,这只巨鳌不是沉伏在三江的入海口,而是游向了亚洲,走向了世界。
一个小镇,一条小街,几千人口。这样一个小岛,这样一个地方,既便是炒出的一个概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不光是有了钱和土地就能解决的问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才是博鳌成为世界的博鳌的真正原因。所以,蒋晓松称他自己是"亚洲之子"。
炒作博鳌
海南是中国最南边的一个岛,它的地理位置和客观环境的感觉有点儿像夏威夷。蒋晓松是个无党派人士,个人的色彩很民间,这也是大家能够接受博鳌接受蒋晓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事情,蒋晓松都默默地承受了下来。
蒋晓松通过炒作博鳌赚了多少钱呢?这显然是个很大的误会。据蒋晓松讲,到目前为止,他的工资都不及他手下的员工多,个人的存款更是少得可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有理想和追求的人不一定是不屑与钱为伍,而是对钱的含义理解得更深刻一些。1992年11月,海南晓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港币,至1999年底,公司总资产评估已经超过6亿元人民币。
说蒋晓松是个企业家恐怕并不为过,可他似乎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定位,他的理想化精神以及由此衍生的艺术情结,使其内心深处总是蕴含着一种作品意识,并因此而荡漾着一种创作的冲动。而经过商场风云变幻的千锤百炼,又使得其聪颖的艺术天赋煅造得炉火纯青,对机会的把握也拿捏得恰到好处。
如果没有蒋晓松,会有今天的博鳌,会有今天的博鳌亚洲论坛吗?
艺术博鳌
"我这一辈子人生的经历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可以成为我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我能吸收到很多养份,徐凤翔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徐凤翔是蒋晓松导演的电视片《小木屋》中的主人公。《小木屋》以女科学家徐凤翔的事迹为蓝本,反映了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蒋晓松因此在第28届纽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电视导演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
蒋晓松说"作为一种执著的职业精神,作为一种对事业的献身精神,我身边的榜样不止一个。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化到了我的血液之中,所以做事也好做人也罢我都是比较专一的。一个女同志在那种时候选择在西藏扎根,即便是不被人理解也都一往直前。因此当初我拍那个片子也好,现在做这个事情也好,都是需要激情的,没有激情就出不来好东西了。"
艺术家需要激情,企业家也同样需要激情,强烈的作品意识是他们燃烧激情的理由。《小木屋》后,蒋晓松策划拍摄了大型纪录处片《中国》和《故宫》,分别在日本NHK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并大受欢迎。如果蒋晓松一直搞影视,中国的影坛上除了陈凯歌、张艺谋,可能还多了个蒋晓松,但是在亚洲乃至在世界的广阔舞台上,可能就会少了一个水城博鳌。这不仅仅中国的损失,也是亚洲和世界的损失。
概念博鳌
对于蒋晓松而言,搞艺术和搞企业其实是一回事。正是因为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发现了博鳌,又以一个企业家的审美视角审视了博鳌,同时又以一个事业家的卓识远见包装了博鳌,如此这般,博鳌才脱颖而出,博鳌的概念才令人信服。
博鳌的灵魂就在于它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亚洲论坛",而且更是一个国际性的集散地。1999年8月,蒋晓松的"晓奥集团"与中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黄金海岸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海南博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人民币。公司将整体发展战略定位为紧紧围绕亚洲论坛进行推进和实施,进行博鳌水城的整体规划,一体管理,广泛招商,分期分区开发,搭建规模性开发建设平台。
"博鳌亚洲论坛"第一届年会之后,"博鳌控股"发在结构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完全交由中远来开发建设。原来的博鳌小镇,几乎到处都是"博鳌控股"的招牌,但是现在的东屿岛,随处可见中远的旗帜。对此,作为"博鳌之父"的蒋晓松,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中远对博鳌开发所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蒋晓松对中远在开发中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大加赞许的。在蒋晓松看来,因开发建设所引起的一些变化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事情。作为中远这么一个大企业,看重的也不是多了几块广告牌。"博鳌控股"虽然经过重组,但"博鳌控股"仍是博鳌水城41.8平方公里的唯一开发商。"博鳌控股"不是一个政府,是总开发商。在这个总开发商下面,北京的潘石屹也好,上海的锦江也好,包括中远也好,还有将来有可能出现在博鳌的任何一家,都是在为博鳌的开发建设做贡献。重组之前晓奥集团是"博鳌控股"的第一大股东,重组之后仍然占50%的第一大股东。
蒋晓松的心态非常平和。
作品博鳌
海南有一句话:亚洲的博鳌,世界的陵水。从某种意义上讲,博鳌实际上已经是亚洲的代名词了。亚洲论坛可能只是百花园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以后还会有许多花花草草在这里生根发芽,派生出很多东西。如博鳌亚洲电影节,博鳌亚洲房地产论坛等等。亚洲论坛的成立,并且总部设在博鳌,有其特殊的意义。如果将其放在北京和上海,政府色彩就太强了。中性的默默无闻的博鳌很容易被人接受,这就是所谓的第三地的概念。它可能是亚洲大家庭很多成员之间平等宽松的很体面的对话平台。
事实上博鳌的开发并不只是一个硬件的开发,会议中心也好,酒店也罢,100个亿都不算大。那么博鳌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在于它的软件,在于它的新思想新概念的不断充实和培育。
蒋晓松活到今天从大的方面来说做了三件事:一是搞艺术文化好多年。二是做所谓的企业好多年,三是做博鳌亚洲论坛的副理事长又是好多年。蒋晓松称他自己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设计师,他看不懂财务报表,但是他会做概念,博鳌就是一个概念。他有他的梦想和追求,而这种梦想和追求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一件好事儿,也是一件让他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
没有一个馅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博鳌水城包括博鳌亚洲论坛在内是蒋晓松的一个综合作品,他说他"再低调也否认不了"。他是通过做企业的形式把博鳌做起来了,应该说博鳌做的不仅是东方的达沃斯的概念,还应该是21世纪亚洲的日内瓦。
一件事有偶然也一定有必然,人是很渺小的,更何况是一个人。"首先,我感谢上天感谢许许多多和我一块共同走过来的人。如果不是博鳌,换个地方蒋晓松能不能成功,我的答案是我都不知道。天时地利人和,有很多很多东西,各种资源的调配,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蒋晓松说。
福地博鳌
蒋晓松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认识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在北京的贵宾楼饭店。在现有的条件下为亚洲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是他们最早的出发点。
1997年7月,晓奥集团在博鳌建成了第一个全岛型林克式高尔夫球场,蒋晓松以个人的名义请来了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夫妇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作为贵宾为球场开杆。两位政要在专家楼与蒋晓松谈起了亚太经合组织,达沃斯论坛,谈到了创建亚洲论坛的种种设想,彻夜的长谈竟成了点燃亚洲论坛创建和选址博鳌的火种。
博鳌,蒋晓松相信这是引领其事业成功的福地。
从原来的大棚会场到现在豪华的国际会议中心,蒋晓松看到这些比任何人都激动。博鳌的发展不是静态的,今天的博鳌让人很难想象10年前的那个小渔村。
1992年,蒋晓松第一次来博鳌实地考察,因这里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他只好向当地渔民租借了一条小船。渔民为他摇撸带路,从玉带滩到龙潭岭,整整走了一大圈儿,才勉强收了2元钱。
那时,蒋晓松由衷地感叹:"这里的老百姓太朴实了!"
如今,参观一下博鳌亚洲论坛的永久性会址就要60元钱,那个渔民看得起吗?
倾情博鳌
2001年2月21日,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尼泊尔前国王比兰德拉、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等20多个国家的政要和前政要参加了会议。
博鳌和蒋晓松,似乎都是在一夜之间出名。从一个普通小镇飞跃到一个国际对话的平台,凝结多少蒋晓松创作激情倾注了多少关爱它的人们的心血啊。
"我感谢上天感谢朋友,我也很感谢国家。因为整个东西都是因素和资源的排列组合,不是一件很平面很单一的事情。我觉得我很幸福也很幸运,这是我能感觉到的。"
蒋晓松感觉到什么?
他信命,但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命。他当时做博鳌有一种使命感,好像前世欠了什么一样。这些年做博鳌他有一种宿命感,他觉得他就应该来做这件事儿。
曾经有一段时间,蒋晓松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是他坚持下来了。在海南,他的第一个感觉是做房产不行,应该做地产。当时他考虑到,欧美的人口那么少,亚洲的人口的密度那么高,但旅游度假区的水准还是相当低的。他去过好多次巴厘岛以及布吉岛,觉得有点儿像博鳌这个地方。十几年后回头再看,他觉得他当时真的是独具慧眼。因为十几年后是结论性地讲这句话的,在亚洲,从先天的角度来讲,已经找不到比博鳌综合点数更高的地方了。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来判断,无论是从素材还是从体裁来看,博鳌都有拿头筹的可能性。
珍重博鳌
博鳌水城,是以水为魂的地方。水的形态、水的内容、水的表情异常丰富。20世纪与21世纪,人们审视城市的标准不一样了,21世纪,人们更加向往空气质量高、人口稀少的地方。博鳌水城,因此而水到渠成了。
反思过去,蒋晓松有很多自豪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难为情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他还是在反省中提高的发展。博鳌要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当初博鳌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出卖一寸土地,对于今天没有造成乱开发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对博鳌,蒋晓松有着一份极其特殊的情感,认为这是从天上得到的一个好材料,他是没有理由作为一个蹩脚的裁缝把这块料子搞坏的,因为一旦破坏了再聪明的人也做不成好东西了。所以,今天的博鳌开发得很节制,很有规律,这样才能保证今后的升值空间。
做人做事这么多年,蒋晓松的原则没有变。迄今为止仍然有人说蒋晓松在炒地皮,但他都一笑了之。因为他有他的信仰,所以他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
他也听过这样的传言,说东屿岛的搬迁不过是走了一批穷的来了一批富的。这话让蒋晓松很难受,这也是让他难为情的事情之一。实际上,博鳌的老百姓是他接触到的最好的老百姓,有些事情没有替他们做到位,对蒋晓松而言比较遗憾的。
欲望博鳌
博鳌出了名,蒋晓松也出名了。可出名是蒋晓松的目的吗?尽管从心灵深处他没有这样的想法,可事实上他还是声名远扬了。
钱这辈子是赚不完的,更何况他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活着,有一个自己的理想就很踏实了。去一趟八宝山送送亲朋好友,一个人会悟到很多东西。
蒋晓松属兔,狡兔三窟。北京、上海、海南,他一个月在这些地方走来走去,有时候还要到其它国家。在家中,女儿领导他,他领导夫人,夫人领导女儿,是这样的关系。国家、大家、自家,少了哪个都不完整,理解和支持,才是工作的动力。
蒋晓松印象中最痛苦的是在1970年代初在安徽插队落户时的一件事儿。有一天晚上突然刮风下雨,真是伸手不见五指。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感到万分地压抑。当时像他那样家庭出身的人,任何一个贫下中农的女儿都是不肯嫁的。他说他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黑暗。
1989年,人们都不看好海南,全都跑了。可蒋晓松去了。
是什么让他选择了海南,完全是一种创作的欲望。
1998年,公司面临极大的困境,员工们总是能看见蒋晓松的房间闪烁着"八角楼的灯光"。人的各种能量发挥得差不多的时候,束手无策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只剩下痛苦和煎熬了。事后他开玩笑说:咱们做这个事儿不容易呀,难不是一般的难,是海南(难);穷不是一般的穷,是琼(穷)海;熬不是一般的熬,是博鳌(熬)。所以博鳌确实是熬出来的。
蒋晓松,总是想做一些挑战的比较有意义的事儿,他是蒋君超和白杨的儿子,血管里的艺术细胞总是在不停地跳动。
不是客气,蒋晓松说:"没有大家就没有博鳌的今天。"
蒋晓松,这个人有时候真话没法儿讲,但讲出来的都不是假话。
撰文/张新波 摄影/阿波罗
蒋晓松简历
被誉为"博鳌之父",兼任博鳌控股集团公司和晓奥集团董事长。
在涉足博鳌之前,蒋晓松作为一名影视导演活跃在中国日本,曾经成功推动策划了一年一度的中日电视节,为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近两年的时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该组织的外事委员会委员。
蒋晓松出生于上海一个艺术世家,现与妻子向山德子和女儿由依居住在日本东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