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功过,也失败过。”陈德源淡淡地说。
30岁出头时,陈德源放弃管理着上千人的“金领”职位,离开“赌王”何鸿燊和“钻石大王”郑裕彤,开始闯荡自己的事业;37岁时,陈德源生意失败,变得一无所有;42岁,陈德源再度白手起家,如今,他已是加拿大上市公司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而嘉汉林业现在是北半球最大的私人专业林业公司,资产超过20亿港元。而陈德源作
为嘉汉林业的发起人之一,拥有绝对的控股地位。
时下,陈德源正准备陈仓暗渡,分拆其在内地的业务在香港上市。
而在此之前,陈德源早已巧妙地把在内地的林业业务,曲线到加拿大上市了。
“赌王”和“钻石大王”的门生
1980年起,年仅28岁的陈德源就任珍宝海鲜舫秘书,相当于公司首席行政主任。而这个海鲜舫的董事长是澳门“赌王”何鸿燊,总经理则是香港“钻石大王”郑裕彤。
富豪们把这个海鲜舫交给陈德源打理。他如鱼得水,使得珍宝海鲜舫成为当时香港最大的海鲜舫。
信心于自己对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内地市场的了解,1984年,陈离开珍宝海鲜舫,开始合资创办项目融资顾问有限公司,大做融资项目。
陈的第一笔生意就是为兴建深圳富临酒店融资3900万美元,从中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20万美元。
然而,在1989年,陈的事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项目融资工作陷于停顿,顾问公司随之坍塌。
陈陷入事业中的第一次低潮。
暗渡陈仓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遇上了十年未见的朋友潘家杰,并因此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开始涉足内地的林业。
潘家杰早年在广东省林业厅下属单位的培训部门工作,在业内拥有良好的人际圈。在与潘的谈话间,陈得知中国政府计划将人工林对外资开放,便萌发了做林业的念头。随后的一年里,陈德源到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调查,发现当时的林业模式“还没商业化,只是从生态上考虑,将种树和用树相分离。”
此时,陈敏感的商业神经感到了机会,“种树——卖树——赢利”的三部曲开始在他眼前中浮现。随即,他在广东河源开始实践自己的三步曲,希望实现绿色的财富梦——在当时各种投资热中,林业并不被各路投资者看好,在当时中国内地,陈的投资举动可谓与众不同。
“我的资产就是树。”陈兴奋地阐释自己的资产理念:速生丰产林每年会增长12%—13%,桉树5年一个周期,期间资产不会贬值。没有定单不砍伐,树木继续生长,资产还会继续增加,没有积压存货的问题。
然而,不容陈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林业投资需要大量长期投资,回报周期长。项目运作一段时间后,陈面临着资金严重匮乏的困境———陈需要为自己做一次融资顾问。
在当时的香港资本市场上,创业板还没成立,主板没有一家从事林业的企业。像嘉汉林业这样新成立的小公司,即使有很好的前景预期,但在香港上市融资的机会也相当渺茫。
陈把眼光投到美洲和欧洲资本市场。他发现加拿大有很多林业类的上市公司。最终,陈锁定多伦多证券交易所。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林地业务需要5到6年的时间,才可能成熟起来,刚成立的企业怎样越过这段时间,把业绩做好以便上市?陈深入研究了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决定先让嘉汉林业做木材贸易,进口木材。“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始起步上市了。”陈德源说。
嘉汉林业的销售额很快就达到了几百万美元。最终,于1994年嘉汉林业以林木贸易公司的身份在多伦多交易所挂牌交易。
同时,嘉汉林业的林地建设开始了。1995年10月,嘉汉林业获准在多伦多主板上市。6个月以后,嘉汉林业获得一批基金公司的青睐。由此,嘉汉林业共筹集了近500万美元。
自从转战到主板之后,嘉汉林业的筹资渠道变得畅通了。1996年,嘉汉林业原计划筹资1500万美元,最后实际筹资超过2000万美元。业绩也明显好转,股价从刚上市时的0.6加元,上升到1997年12月31日收盘每股3.7加元。
陈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
绝处逢生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7年金融风暴肆虐东南亚,陈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到1998年,嘉汉林业的股价,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从1997年12月31日的3.7加元,下降到了1加元附近。
但是,第一年种的林木还要继续追加投入,陈德源希望将业务扩张到林业下游产业,嘉汉林业的资金再度吃紧。
但这次困境没有使陈德源重蹈第一次生意失败的覆辙———陈已经有所计划了。
陈德源想到了可转换债券和贷款,并兵分两路。
当时陈的一位朋友,刚创立了一家资产达3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在陈的游说下,该基金购买了嘉汉林业2000万美元可转换债券。这次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很成功,使嘉汉林业成为亚洲金融风暴以后,主业在亚洲,而又从加拿大股票市场上筹到资金的3家企业之一。
可转换债券的成功发行,使得陈德源舒了一口气。但是在贷款上,远没那么简单。
嘉汉林业虽在加拿大上市,但其主业却在中国内地,加拿大银行对其在中国使用的贷款难以监管,因此,嘉汉林业在加拿大银行贷款非常困难。
另外一方面,国内专业的林业公司非常少,中国商业银行对林业服务企业了解不多。因此,嘉汉林业在内地的融资也很困难。
在中外商业银行那里都得不到支持,“山不转路转”,陈德源只能另谋出路。
“我们做的是林业,是环保事业。”陈德源很快就想到了各种类型的发展银行,如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都有相关的林业、农业的贷款支持。陈德源开始接触这些发展银行。
最后,在世界银行的牵头下,陈德源获得了荷兰银行、德国银行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的5800万美元贷款。
陈德源的林业由此得到迅速发展,造林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嘉汉林业已经拥有营林规模达到了20万公顷,每年产出500万立方米的木材。
回归香港
1994年陈德源离开香港的时候,嘉汉林业的年收入只有区区400万美元,2002年嘉汉林业的年收入已达到1.3亿美元。
嘉汉林业的人工林在国内迅速发展,而目前国内的人工林地的主要用途是:一是建材,二是造纸。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建材用木材需求量也快速增长。而造纸用林木也是中国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新兴市场。根据中国造纸协会的调查,中国25%的纸张用木材做成,75%的纸张用草和甘蔗渣做成。因此,用人工林材作为造纸的原材料,有很大的前景。
由于对内地市场充满信心,嘉汉林业大规模地营造人工林。“我们的林木数量每年增长50%—60%。”陈德源说。
现在,陈德源有意重返香港资本市场,将嘉汉林业的中国部分业务分拆到香港上市。陈德源的想法是,2004年将嘉汉林业的全资子公司Sino-Wood在香港上市,募集1亿美元左右资金,扩大嘉汉林业在大陆的业务。
陈德源估计,在香港的首次公开发行(IPO)中,Sino-Wood可能会出售25%-30%的股票。
谈到何时会在香港IPO,陈德源谨慎地说:“在事情没有百分之百把握之前,我不想多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继续投资中国,我们的业务还会不断扩大。”(记者余明实习生李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