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婷婷们来说,2003,只是改变命运的一个起点
本报记者田予冬
京酱肉丝和雪碧是五岁半的小女孩婷婷的最爱。通常是,她一边大口大口地喝着雪碧,一边等待父母给她递上用豆腐皮卷好的肉丝。有这两样,她就会对饭桌上其他饭菜的兴趣
大减。
婷婷的父母是从河南南阳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来北京已经6年,目前以收售旧家具为生,已小有规模,两年前在一个农贸市场里有了自己卖旧家具的固定摊位,今年年初他们又在北京旧车市场花两万多元买了一辆旧的“松花江”小货车,“比过去蹬着三轮车到处收家具强多了”。
婷婷出生三个月后就来到了北京。回到河南老家,人们会说“这孩子会说北京话,是一个北京孩子”。婷婷现在穿着学校统一的校服,出门时则和其他北京的孩子一样,用时髦的棉衣包裹得严严实实,暴露她疏于管教的,是布满污渍的校服前胸和虽然剪得很短,但依然黑乎乎的手指甲。
婷婷现在她家附近的一个当地小学上“学前班”,每学期报名费50元,然后每月是62元,这笔费用包括每月的早餐费32元及30元的学费。对于这些费用,婷婷的妈妈认为还能接受,因为“有时运气好,一天就能挣2000元”。
但婷婷学习的事还是很让父母伤脑筋。婷婷以前没上过多久幼儿园,她小时候每天自由地在父母收来的旧家具间钻来钻去,或者在市场里和她一样的小孩子玩耍。
“现在什么也不会,我就老打她,但打也没用,还是不会,弄得现在她对书本都有点害怕了。”婷婷的妈妈对记者说。婷婷的父母都是在农村上过初中就辍学了的农民,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和认识,事实上也没有人去指点他们该如何去教育孩子。
“前一阵有一个英语班,一学期470元,每周上一次课,没报,因为我们没上过幼儿园,什么也不会,就算了。”婷婷妈妈说。
婷婷其实只是随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的众多儿童中的一员,在中国,像婷婷这样的孩子目前至少有700万,而具体到北京,去年官方统计的数字是10多万。
北京市2002年年初出台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条例》,使“流动儿童在京求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流动儿童和所有城乡孩子一样,享受国家义务教育法赋予的权利。”
事实上,在这项政策出台之前,北京一些地方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对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吴青以“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身份经过努力,才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并最终颁布了这项法规,她的努力也得到当时北京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林文漪的感谢。
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有“平民总理”之称的温家宝,今年曾有一件极具象征意义的活动:2003年9月9日上午9时,他走进了北京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大字。
“当孩子们大声读出这句话时,温家宝笑了。”
婷婷并没有在总理视察过的那所学校就读,但婷婷还是幸运的,毕竟她还在上学。而一些和婷婷一样年龄的、同样的打工人家的子女,在学业上还是一片荒芜,也许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机会。但他们的命运将在2003年发生改变。
9月30日,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公办中小学为主;农民工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要达到当地水平;农民工子女上学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农民工子女转学返学禁收任何费用;设立民办“民工学校”条件酌情放宽,等等。
当然,如一些媒体所说,“要让地方各级部门真正贯彻执行,单单发一个《意见》显然未够,药力还应加大,更要让其有法可依。”对于婷婷们来说,2003,只是改变命运的一个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