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3年“两会”前就“改革与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系问题”接受《财经时报》专访,圈点民营经济5年轨迹(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06期2003-3-1);在SARS期间与蒋彦永大夫对话
,向其表示敬意(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19期2003-6-7)。
高尚全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在2003年“两会”前夕接受《财经时报》专访,主要话题是中国的改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问题,指出“改革不是进行得差不多了,而是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并力主“民本经济”(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06期2003-3-1)。
吴晓灵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在民间征信体系担心政府部门通过各自资源优势,构筑垄断征信行业之际,在《财经时报》撰文释疑,指“通过立法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表现出中央银行的开明态度,让民营信用公司感到些许安慰(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27期2003-8-2)。
戴根有
原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现任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
在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6月13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后,针对市场上一些批评声音,接受《财经时报》独家专访释疑“房贷新政”(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21期2003-6-21);针对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火并现象,在“票据市场创新与发展高级研讨会”上,以专家身份向国内商业银行发出警告(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35期2003-9-27)。
夏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就委托理财现象在《财经时报》专门撰文,表达“委托理财:政出多门必须结束”的观点,不反对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专家理财智慧,展开竞争,但在政府层面,制度一定要协调(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17期2003-5-24);针对2003年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和银行贷款增速是否过快、应采取怎样的对应政策的问题,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指出“全年23%贷款增量不过分”(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25期2003-7-19)。
李扬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在200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全套统计数据公布之际,接受《财经时报》专访,集中谈及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中呈现的结果与动因,以及这一结果折射出来的未来经济走向,表示“适度通胀为中国盼望已久”(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13期2003-4-19);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与东亚:金融合作的前景”论坛上,披露“境内人民币债市可针对性开放”的消息(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35期2003-9-27)。
杜钢建
全国人大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2003年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多次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披露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增设更多的直辖市(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35期2003-9-27);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也是改革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管理方面,通过改革,将逐渐缩小地方的经济管理职能,特别是市县以下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职能;地方那些涉及给企业制造障碍、涉及经济环境的“职能”要大为减少(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38期2003-10-25)。
陆天明
著名作家、编剧
在获悉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被停职审查一事后,对《财经时报》披露,他在写《大雪无痕》之前,曾了解到田凤山的一些腐败事情,并在《大雪无痕》中塑造了以田凤山发迹史为原型的角色(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38期2003-10-25),引起社会强烈反应。
阚凯力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2003年以来多次通过《财经时报》表达对电信业重组的意见、建议,曾在2002年2月,新的中国电信与网通集团挂牌九个月时指出,现在执行的横拆方案100%会最终被否决掉,电信“南北分拆”毫无成效(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04期2003-2-15);并亲自为《财经时报》撰文,对移 动资费的混乱做了深入分析(相关报道见本报第508期2003-3-15)。
刘俊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2003年以来多次就资本市场相关立法问题,如证券民事侵权司法解释、证券投资基金立法等,接受《财经时报》采访,介绍业内有关争论,并表达意见(相关报道见本报第498期2003-1-11、第538期2003-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