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立场和读者需求之间建立起多条畅通的桥梁,《财经时报》在新的一年将殚精竭虑别无选择
杨大明
无论影响还是被影响,2003年的财经报纸被更加繁复多样的声音所包围;无论面对公
众的发言、聆听或者反驳,记者们越来越发现他们的新闻源正来势汹汹,几乎难以招架。贴有各种职业标签的新闻发掘和评判,与报纸的市场化探索汇为一川,奔腾而下。
但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舆论平台决不意味着鱼龙混杂;换句话说,声名远播的各个领域的发言者,既有与他们所接近、所信赖的新闻媒体的交流互动,也因为他们自身的地位、学识、权力和影响力,成为更广大的群体的感召者和代言人。由于媒体们梦寐以求的新闻价值,他们的言谈举止被格外关注、追逐,与这个时代的脉动进行比较;于是,他们成为今天的所谓“意见领袖”。
在《财经时报》2003年的视野中,他们是这样的人。
——他们洞察民生。高尚全在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之前借助媒体“力主民本经济”,并由此发出“改革不是进行得差不多了,而是到了最关键的时期”的警告,这与十六大通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实际上一脉相承。
我们还注意到了吴敬链。他在SARS肆虐期间与蒋彦永医生的对话,为什么引起海内外如此高度关注?因为他们的正义直言对于千百万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福祉,对于民声与民生在新的世纪的彰显,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提升。
——他们影响国计。“国计”与“民生”在市民百姓的口中经常被连为一体,但2003年中国舆论对于前者的关注度已经比以往大大扩展。例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以较为突出的位置提上议事日程;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成为改革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地方那些给企业成长制造障碍、给经济环境带来损害的“职能”必须大大减少,于此,杜钢建是这一年比较活跃也屡有重要观点见诸报端的发言者。
“党风廉政建设”、“执政能力”、“权力监督制度”等字眼,这一年在新闻媒体的曝光率格外高。陆天明以一位作家的创作经历,令一桩“贪官落马”的重要新闻风闻天下,至少从一个侧面表明,“拒腐防变”的意义于党于国于民都不可小觑。
——他们解释资讯。一张“新闻纸”的生命力自然建立在丰富、可信的新闻之上,财经报纸的价值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年推出的吴晓灵(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民营信用公司问题)、戴根有(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火并现象)、夏斌(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是否过快)、李扬(中国经济“适度通胀”问题)、阚凯力(移 动通信资费混乱状况)、刘俊海(证券民事侵权司法解释)等,即在努力实践“专业的问题请专家来谈”这样一个编辑原则。
最终,报纸的影响力不是一句空话、套话,更不应是记者、编辑仅依附于个人想象之旅的自说自话。这首先取决于编辑部对于舆论民意的敏感,尤其要在新闻立场和读者需求之间建立起多条畅通的桥梁。对此,《财经时报》在新的一年将殚精竭虑别无选择。
(作者为《财经时报》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