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钮文新
2003年3月1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开幕前的那个周末,《财经时报》“两会特辑”第一期正式推出。第一篇重头文章便是“高尚全力主民本经济”;文章开头是高尚全这样一段话:“改革不是进行得差不多了,而是到了最关键的时期。正如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
开放的关键阶段。”
这也是记者“两会”之前采访高尚全时,他语气沉缓的“开篇的话”。
高尚全1985到1993年曾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退休多年,自然已经没有了官员的身份,迄今一直担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但他时刻关注改革的动向、关注改革者的命运的敏锐一点没有减弱。接近他的人这样评价:“他的整个思维与改革发展同步,甚至超前。”
实际上,高尚全对于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方略的调查研究和制定,还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作为亲身经历者,他对中国改革的历史非常熟悉,参与了很多重要事件,也是最近几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报告以及多个中央文件的起草者之一。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三个代表”时,有这样一段表述:“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这“四个尊重”中,有关“尊重劳动”一段论述,正是高尚全早在1994年前后就提出的观点。
2003年春节之前,《财经时报》开始策划“两会”报道。经过反复讨论,将主题确定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怎样进一步推进改革。高尚全是走在前列的人物之一,自然成为采访名单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这篇报道的背景还可以引申得再早一些。今年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在青岛举行年会。记者见到高尚全,一起就改革的话题交流了两个多小时。高非常健谈,很兴奋。他谈到了“民本主义”问题,认为“以民为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应当按照这样的核心展开。
会议快结束时,记者在电梯里又遇到了他。高尚全问:“明天就要总结发言了,谈点什么?”我们又重提有关“民本经济”的话题。最后他果断地说:“就谈这个!”
在今年11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也提到“以民为本”这个问题,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财经时报》想再采访他,但听说他一直在基层搞改革问题的调研,抽不开身。
□简历
高尚全1929年生于上海市。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研究员、教授。
1985-1993年,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从1999年起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现任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