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刚
从最初“真诚忧国忧民”的《泥日》,到后来“将忧国忧民与当代民众生活结合”的“反腐三部曲”(《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著名作家陆天明用自己的作品,讲述着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不断探索。
今年10月,在从《财经时报》记者口中得知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被停职审查的消息后,作家陆天明长舒了一口气,并透露,当初他在创作小说《大雪无痕》前,曾到黑龙江采访一位反腐英雄——哈尔滨国贸城原副经理于新华,她曾提起时任黑龙江省长田凤山所做的一些坏事。从此,他对田凤山的事情一直十分关注。
陆天明谈田凤山的报道经《财经时报》首度披露后,被迅速转载,陆天明也被诸多媒体追逐,想从他那里获得有关田凤山的情况。事后,他对媒体表示:“大家都来找我,我有点忐忑不安。好像我在这个案子中起了什么大作用似的。实际上我没起什么作用,田凤山被免职完全是中央和黑龙江广大干部群众斗争的胜利结果!”
此后,再接受记者采访,他更多愿意谈的还是他的创作。
“我原来的嗓子很洪亮的,但现在却沙哑了”,2003年的前11个月,推掉了“无数”影视公司的约请,著名作家陆天明非常用心、非常投入地写了一部30万字的小说,代价竟是“写得嗓子都沙哑了”。
今年夏天,忙于写作的他得了咽炎,看过医生吃过药,嗓子却始终不见好,以至于沙哑至今。谈及此,陆天明不由得要感叹“创作实在是一项很艰苦的劳动”!
但小说出版在即,他却不敢透露书名。目前在创作界和出版界,这几乎都成了一条无奈的“行规”了。为何?陆天明直言,“怕盗版”。
非止陆天明一人。如今,“但凡稍有点知名度的作家,哪个没被盗过”?盗版者已经猖獗到只需要知道作家们新作的名字,然后,胡乱地往里填充一些文字,就拿去面世。更有甚者,连书名都不要,随便什么内容,打着作家的旗号就推出了;陆天明至少曾被人冒名9次,出了9本这样乱七八糟的书,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自己还一直被蒙在鼓里。
自嘲出书跟“作贼”一样,防这个躲那个,但是还得写,“毕竟这日子还得要过下去啊”。说到这儿,陆天明只能期待中国的出版环境能够得到真正的改善,好让作家们有些最起码的“安全感”。
尽管新作在遮遮掩掩中诞生,却承载了陆天明莫大的希望。他字斟句酌地告诉《财经时报》:“谋划这部小说已有好几年了,后来因为要写《大雪无痕》和《省委书记》,无奈搁下。我要把自己以前做小说的所有得失,都总结在这部小说里,写一部关注现实,能为民众接受,又非常文学,且真正有益于历史前行的小说,把大众化的宏大叙事和强烈的艺术个性结合起来,并能体现作家深层次的独立思考。也就是说,要做一部具有很强的当代性和文学性的小说,让现实参与和审美关照两大方面在作品中得到更有机的交融,以此求得一次新的自我突破。我希望这部小说能成为我从文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
2004年春节前,陆天明还要忙于“偿债”,修改一部5年前写的剧本。这个剧本写的是传奇将军许世友一生浴血奋斗的故事。然后,陆天明还要“苦思冥想”一下,以确定下一部作品的选题。为2004年的创作做一点扎实的准备。
□简历
陆天明,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1943年生于昆明,长于上海。12岁第一次发表作品,14岁离开上海的家,去安徽当“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后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1975年年底奉调进京,就职中央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团编导组。80年代初调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任专职编剧至今。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啊,野麻花》;长篇小说《桑那高地的太阳》、《泥日》、《苍天在上》、《木凸》、《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电影《走出地平线》;电视剧《不散的军魂》、《冻土带》、《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