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建行行长王雪冰:一个技术官僚的沦落轨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13日 15:4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郑小伶、何华锋 香港报道 12月11日晚七点,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出现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审判庭上的电视图像播放之后,很快传遍了全球。 根据新华社12月10日的报道,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0日对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王雪冰有期徒刑12年。 报道称,法庭经审理查明,被告人王雪冰原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曾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在1993年至2001年期间,王雪冰利用上述职务上的便利为华晨(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再东方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谋取利益,并为此非法收受这些公司给予的钱款、艺术品、名牌手表等贵重礼品,共计折合人民币115.14万元。案发后赃款、赃物已全部追缴。 仔细看的话,从电视画面中可以看出,与当行长时的清瘦、干练的外表不同的是,现在王雪冰的体态微胖,庭审时时常低头看地,神情沉静,完全一副老人神态。 在法庭上,王雪冰西服得体,领带颜色偏深,恰似标准的银行工作着装。 现在美国、曾与王雪冰共过事的一位人士说,这是他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熟悉他的朋友以及家人“照面”。“这很符合他心思严密的风格。” 此时,王雪冰的一儿一女正在国外读书,而他远在哈尔滨的父亲已经70高龄。 在不太长的几百天时间里,王雪案的几位亲戚,相继结束了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事宜,有的已经离开中国,回到他们在海外的居住地。 据王雪冰的一位前下属说,王曾经流露过从行长位置上提前退下来后到大学教书的念头。现 在,等待他的是扣除羁押期后近十年的监狱服刑生涯。 以受贿共计折合人民币115.14万元的代价,无可挽回地断送了其积聚26年银行职业经验的“银行家”生涯,王雪冰的算式,来得如此简单扼要。 然而,“王雪冰事件”在国际金融界引起的震荡之大,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银行行长职务犯罪应有的反响。如英国《金融时报》最近一篇报道就称:“王雪冰在2002年1月被抓,震惊了许多外国银行家。王雪冰流利的英语和清理国有金融体系并将其国际化的追求,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也有金融界人士持相反观点的。如有香港银行界人士就表示,以王雪冰受贿上百万元量刑的话,现在获得12年的轻判,确实有难以理解的地方。 受贿数额 新华社12月10日的报道称,法院认为,被告人王雪冰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公司谋取利益,非法收受有关公司人员给予的款物,其行为严重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损害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声誉,已构成受贿罪,受贿数额特别巨大。鉴于被告人王雪冰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对其从轻处罚,遂作出以上判决。 有北京法律界人士分析,一审判决对王雪冰犯罪事实的认定,较去年11月5日中纪委给予王雪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时的一些措辞略有不同。 根据公开资料,当时中纪委建议,撤销王雪冰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职务,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同时,国务院已决定给予王雪冰行政开除处分。中纪委在通告中表示,王雪冰的涉嫌犯罪事实是贪污、受贿、收受贵重礼品折合人民币数百万元;生活腐化,道德败坏;在担任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和中国银行行长期间,违反金融监管规定,工作严重失职,造成严重后果。 两相对照,北京二中院的一审判决中,审判结果将王雪冰的犯罪事实认定为“受贿”,而对“贪污”一罪没有给予认定。对受贿金额的认定,中纪委通告的表述是“数百万元”,而二中院最后认定的确切数额是各种贵重礼品与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115.14万元。 对以上差异,上海一位姓陈的律师认为,公诉人起诉的罪名,尚需经过质证和庭审方可成立。此外,受贿数额与量刑的判决,刑法条文给出一个处罚的范围,具体还可根据是否有自首行为等情结,决定是否从宽处理。 陈律师说,“我们认为对王雪冰12年的处罚是合理的,因为金融领域里,100多万元不算太大的数目。” 记者在香港采访一位曾在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工作过的人士,据他分析,北京二中院对王雪冰的判决书中提到“为华晨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再东方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谋取利益,并为此非法收受贿赂”,主要涉及的应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向华晨中国在香港的母公司所做的贷款,据他了解,这笔贷款“数额并不大”;而北京再东方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企业,其曾代理过几笔中国银行海南分行的广告,投放量在全国分行来说,“也不是最大的分行之一”,但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广告公司通过代理中国银行的广告,声名鹊起,业务大增,后经查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与王雪冰“恰巧”是邻居。 有知情人士表示,在王雪冰收受并后被追缴的礼品中,艺术品占很大比例。据称王雪冰一套音响设备价值数十万。因而有王的熟人大大替其“不值”。 记者通过越洋电话采访,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王雪冰在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任职时,工资从每月380美元涨到后来几千美元,当时有的部门老总每年会有业绩奖金十几万美元,而王雪冰经常自称,“我比部门老总还拿得少。” 据说1993年王雪冰离开纽约分行时,曾有一家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以年薪50万美金的价钱挖他,但被其拒绝了,“因为王雪冰向来将事业看得比钱重要。” 技术官僚 王雪冰案,从中纪委、司法机关介入调查、立案再到一审判决,历时一年零十一个月。 据本报记者从北京二中院得知的消息,“王雪冰案属因为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延期审理”。 一种说法是,王雪冰对自己的悲剧宿命,早有惊觉。据建行总行一位内部人士说,2001年年底时,王雪冰就经常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神经质”,他在办公室会呆到很晚,有时会和一些信得过的人说,我今天不用下班了,随时准备跟他们(纪委)走。” 在被双规前,王雪冰做的惟一准备是,把尚未高中毕业的孩子匆匆送到了美国留学,并将另一个早由其妻弟安排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孩子也转到了美国。据称,王雪冰当时曾对人说,以我20多年的积蓄,把两个孩子安排好,还是可以的。 对王雪冰的审查,最直接的导火线就是给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形象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纽约分行”事件——当时,美国货币监理署(OCC)认为中行纽约分行存在“一个欺骗性的信用证问题,一桩欺骗性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及刻意隐瞒和其他可疑行为”。在OCC即将公布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两年调查结果的前几天,王雪冰被立案审查。 王雪冰曾经毫不掩饰“42岁就当了中国最大之一的商业银行行长”的锋芒与更大的抱负。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官员说,亚洲风暴时,国务院将每月开两次的金融工作会议改为每周 开一次,当时会议主席要求央行随时拿出应急方案,而王雪冰喜好对央行方案大加挑剔,并称“从来都是央行做决策、中行拿草稿”,其不予深思的言行,给各行工作带来无形压力。 也有央行官员客观地评论说,早在1994年讨论取消外汇券方案时,当时几十亿的外汇券流通渠道中,拿出相应的外汇兑汇额是一个两难的办法。刚从纽约返回国内的王雪冰,参考国外的模式,提出拿出黄金储备加工成黄金饰品来套取外汇券,这个方案被采纳后,激生了中国黄金加工市场,并在一年之内完成了取消外汇券制。 有关王雪冰技术能力的,还有几个在市场上广为流传的故事,如“中国银行在香港阻击索罗斯风暴时所起的作用”、“中国银行充当电信盈科收购香港电信的背后力量”等等。在不断被演义的故事背后,王雪冰的作用被夸大、复制了无数倍,而这显然同以稳健、务实著称的中国银行界不太协调。 王雪冰曾经是四大商业银行行长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中国银行也曾经是改革力度最大、动作最过激的银行之一。据说,在中行行长任上,王雪冰为了劝退一位分行老行长退下一线,把这位支边的老行长全家迁到江苏分行后再退下来。此时的王雪冰,忙于与银行干部的任免问题周旋,甚少官气。 央行的一位官员说,中国银行的减员、建设银行减少支行的改革模式,如今已成为四大银行改革模式的雏形,这里面,王雪冰个人所起的作用完全是“职务使然”。但他将此功系于自身,并将此作为其施展“银行外交”支撑点,其心理膨胀的一面,已深刻影响到他的所谓“银行家”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 在诸多媒体对王雪冰案的关注中,比较一致的判断是:“王雪冰是一个金融技术官僚。” 一项统计表明,在过去的近10年中,被撤换的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各级行长就达数百人,所涉金额以百亿计。 王雪冰之后,中国银行业还将为此付出多少昂贵的学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