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凯
-本报上海11月23日电
11月22日上午,再过半个月才满19岁的范仲琦来到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参加首届上海市“灰领”职业大赛的广告设计比赛,他是此次比赛近600名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目
前还是一名中专学校的三年级学生。“虽然我还没有毕业,但我希望今后不仅仅只懂得操作设计软件,而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做一个‘灰领’。”范仲琦这样告诉记者。“灰领”一词源于美国,当时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技术工人,他们多穿灰色的制服工作,因而得名。“我们所说的‘灰领’,是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解释道,简单来讲,“灰领”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他们在制造企业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或者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
此次上海市“灰领”职业大赛共设动漫设计、游戏制作、信息防御、模具设计、智能楼宇布线、IT程序、内雕设计、会展设计、广告设计、立库管理、服装制版、服装设计、色彩搭配、现代工艺美术品设计、工艺产品设计制作、包装设计制作、首饰设计制作、IC版图设计、多媒体制作、数字音乐制作、数控编程技术、机械测量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共25个竞赛项目,其中色彩搭配师、会展设计员、数字音乐制作员等是近几年新出现的职业。
据了解,在近600名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5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7.8%,其中本科学历占50%,硕士以上学历占2%。记者注意到,广告设计、首饰设计、服装制版等比赛项目的报名人数较多,而数字音乐制作、动作捕捉技术等项目仅有几人报名。动作捕捉技术比赛只有5人报名,比赛裁判之一、上海海润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鸣介绍,此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能够熟练掌握这项技术的人才不多,而且技术所需的设备———VICON动作捕捉工作站在上海也仅有3台,但是这项技术的市场很广阔,人才缺口很大,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
上海市职业培训研发中心的郭秀丽老师告诉记者,“灰领”的产生源于产业结构的提升,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出现了许多要求劳动者兼具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岗位。“灰领”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它不是“蓝领”向“白领”的过渡阶层,而是一个有独立的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型。
祝均一局长称,上海市之所以提出“灰领”推介计划,是为了落实“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家、工程师是人才,在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既有较高知识层次和创新能力,又有一定操作技能的‘灰领’型人才,更是稀缺难得的人才。”当前上海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有人没事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普通管理岗位和文职岗位应征者严重供大于求;而另一方面,有事没人干,许多技术性岗位、技能型岗位招不到人,大量“灰领”型的新职业新岗位严重缺人。他认为,“要解决上海的就业问题,尤其是青年人的就业问题,‘灰领’是关键,‘灰领’职业能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据祝均一介绍,上海市将加强与“灰领”相关的职业标准的开发,形成新的职业标准体系,2004年以数字制造业和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作为职业培训的主攻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