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光炜 通讯员马晨 闪笑 袁裕中)10月27日,本报刊登了《有劳动能力低保者为何不就业》的报道,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记者获悉,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帮助下,一些低保户开始转变“再就业不如吃低保”的观念,不少有劳动能力低保者更是主动要求退保,表示要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好,宣武区天桥街道1000余名有劳动能力低保者中就有将近一半人员脱离低保、实现了再就业,朝阳区也有40多名低保者主动退保。
宣武区不久前在天桥街道办起的全市首家低保市民学校,南纬路社区低保人员孙玲经过系统培训后,自觉走出了低保者的行列。她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义务承担起了社区画宣传板报的工作,“是街道给了我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让我在众人面前再一次抬头挺胸地做人!”
家住天桥小区北里47岁的韩书财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从去年11月份开始吃低保。“向国家伸手要钱的滋味不好受。一个大男人整天在家无所事事,让人家笑话。”不久前,韩书财听说街道招聘自行车车辆看管员,他连着两次找到社区服务中心,要求应聘这个职位,在通过面试、考核等层层筛选后,他终于告别了低保。“虽然钱比吃低保时少拿了100多元,可现在是正式职工有三险,这样的日子才过得塌实、舒坦!”
41岁的常玉玲现在是储子营社区的劳动保障协管员。想起过去吃低保的日子,她记忆犹新:“那时候给孩子买个面包都跟做贼似的。为什么呀?因为你是吃低保的呀,还有钱给孩子买面包?这也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如今她正通过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帮助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增强信心、实现自立。
宣武区天桥街道年初享受低保政策的居民共有2435人,其中在就业年龄段、具备就业能力的有1284人。经过低保市民学校的培训和帮助,先后有401名享受低保的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走上社区就业岗位的就有200多人,宣武区的低保支出也开始出现负增长。记者同时了解到,享受低保的失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劳动技能相对较低的特点,这与社会单位要求的年龄小、技能高的用人标准存在着明显矛盾。不少街道社区通过举办再就业政策及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低保人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对人员年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社区就业岗位,也是解决低保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