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年轻留学生的自述 “海归”求职际遇几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0月31日 08:39 新闻晨报 | ||
主持人的话曾几何时,一大批“海归派”创业的辉煌经历让他们身价直线飙升。而现在,出国越来越平常,含金量日趋下降,“海归派”的求职路不再那么顺利,甚至出现了“海归硕士百封求职信石沉大海”的现象。作为“海归”,你的求职经历还算顺利吗?“海归”头衔给你的求职带来了哪些影响? 从实习找突破口 蔡腾29岁外企职员 在德国念书时,周围的同学都笃笃定定地以为读了一个不错的学校,凭着一张文凭就肯定能在国内找到工作。可我却时刻留意着国内的就业情况,注意到了“海归”这个光环正在褪色。 为了让自己八年苦读最后不要变成无业游民,我很早就未雨绸缪起来。我发现在德国工作不好找,但是实习机会却很多,于是我找了很多实习机会。为了实习,就先要到工作登记处登记自己的简历和工作要求,然后每个星期有几天的早晨我就要坐着火车赶到登记处查看招工信息和听回复。 很快我就有了第一份实习工作:为一个电脑公司的展览会布展。 第二份实习工作是导师介绍给我的,在德国一个知名企业的市场部实习。 找到第三份实习工作时,我已经把战场扩张到了上海。专业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实习学期,而我把它推迟到了毕业前夕,所以也就相当于我的毕业实习,也是我回国打探求职情况的重要战略。通过网站和上海的朋友,我找到了一个在上海的德国公司,因为有德语的优势他们愿意让我实习一个月,最后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的正式“东家”。 就这样我以每年找到一份实习工作的效率添加着自己的工作经验,到我回国求职时,不仅仅是德语流利,学校和专业出名,更是因为履历上有了众多的实习经历和公司好评,一切就变得非常顺利,几乎没有费太大力气就进入了现在的公司。 感觉自己的优势就在于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没有随遇而安地满足于一张洋文凭。 回国自己做老板 陆嘉齐27岁私营业主 去法国巴黎,是我从小的梦想,所以大学毕业,就用父母给我筹足的一大笔钱去了法国巴黎。我在那里的一所大学主修时装设计,一心想学成归来做一流的时装设计师。可是导师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以我的资质是不可能成为好的时装设计师的。我不服气地坚持学了下去,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我也认清了一个事实,我确实不适合做时装设计师,我可以做很好的临摹作品,但是我永远不会有一个自己的完美创意。 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我从法国回到了上海。无论如何,我都该找工作了。拿着自己的简历去了一些服装行业,他们对我的文凭很感兴趣,可是好一点的公司在看了我的作品后就往往没了下文,这是在我意料之中的,而一些小厂却根本不在乎我是否有创作的天分,只要我仿造一些世界名牌做赝品,这是我不愿意的。 终于,我下定决心,让在巴黎留学的经历归零,反正我也不适合做这一行,不如就此收手。但是没有了这一段经历,我也就没有了其他值得称道的资本,找工作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在父母的提议下,我决定索性自己干。我了解了一下市场,知道现在电脑动画很吃香,就开了一个这方面的制作公司,自己做老板,找了几个电脑高手,就干了起来,生意还算不错。还好,我总算没离设计很远。 找了一年才有工作 陈蜜26岁会计 出国以前,我读的是社会学。毕业的一年间跟着同学们赶场子应聘的经历,让我害怕。当一封封求职信石沉大海,一次次面试无功而返后,我想到了出国碰碰运气。 我选择了一个时下很热门的专业———会计,读了一年硕士,拿到了学位证书,通过了某个国际会计证书的前几门考试,自以为条件不错,回国后就算找不到年薪两位数的工作,也不至于待业。没想到等着我的竟是一年的待业期。 说自己没有挑挑拣拣是不可能的,但一个月只拿一两千元实在对不起爸妈送我出去用掉的毕生积蓄。可是ACCA这样的会计证书在国内也已开始培训,我的学习进度不比别人快多少。 高不成低不就的我又陷入了当初逃避应聘的怪圈,而且没有了退路,只能花更长时间四处投档,求职情形基本和本科毕业时差不多,只是简历上多了一个专业,一个学位,一条英文水平。在将近一年后,我挂靠的一个人才中介给了我回音,一家汽车俱乐部需要会计,因为要与外国人打交道,所以对英文还有一点要求。于是乎,我终于得到一个工作机会,不过这和我想象的情形实在相差太远了。 【我有话要说】 ●我一直不敢回国的原因就是不敢面对找工作这件事。倒不是我自己的要求有多高,主要是父母花了这么多钱,自然对我有很高的期望,可是我所学的是文科类的科目,比较冷僻,我生怕找不到令他们满意的工作,让他们失望,就拖着不敢回来。 ———天涯客 ●我觉得从国外留学回来,最主要的是调整心态,现在国内的咨询与国外相比,在很多地方一点也不落后,如果端着架子,觉得自己因为是“海归”,就高人一等,找工作当然就会有问题。 ———刘霆 ●学业即将结束,所以提前回来看看。就业机会很多,但适合我的却不多。我投石问路地投了几分简历,得到的回音几乎无一例外是,“很抱歉,我们无法为你提供你需要的工作”。现在,我处于尴尬的高不成低不就,理想状态的工作看来一时还找不到,与其勉强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还不如继续出国。不过,这一次,我了解了一下行情,现在上海紧缺会展人才。我决定到德国去学一点这方面的东西,做一些实践,一年后再回来。我相信到那个时候,我会成为抢手人才。 ———杨烁
|